去了趟南非,简直没感觉到去了非洲。幸好还有一站赞比亚。

此行的收获在于在维多利亚瀑布看到了360°的彩虹。 就是李文斯通称作“这景色如此美妙,天使飞过时也定然凝眸。”乘坐直升飞机上去看了两次,黎明前去看了两次。许了愿。

为什么要花那么力气编译整理以下的这些资料呢?或许是因为相信死去的某些人应该得到更公正的待遇,更应该被记得。

作为第一个发现瀑布的白人,李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已经名垂青史,瀑布旁边的小镇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Stanley and Livingstone (1939年的一部名为《史丹利和李文斯通》的电影再现了这一传奇。电影介绍说:地球上最富有英雄色彩的探险!前往未知的非洲蛮荒之地,一个白人历经艰辛寻找另一个白人! 炎热…疾病…食人族…丛林…什么都不能阻挡他的脚步。虽然蹩脚,说的却是实情。

李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李文斯通的身份比较复杂,他是传教士,医生,探险家,科学家,毕生投身于反奴隶制度的斗争中。他在非洲度过了30年,足迹遍及非洲大陆的三分之一。作为第一个从西到东横跨非洲大陆的先行者,李文斯通获得伦敦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尽管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 ――尼罗河探源,但作为第一个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的白人,他名垂青史。李文斯通熟谙非洲语言,由于他同情原著民,不惜与白人征服者为敌。1843年,他射中一头狮子,同时左臂受伤。

1865年52岁时,李文斯通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旅行。途中他目睹了贩奴者的血腥屠杀并函告英国,此信迫使英国政府干涉桑给巴尔的奴隶贸易。他很快就弹尽粮绝,幸好遇到寻找他的史丹利。1872年,他的两位非洲助手发现他以跪姿死于床前,显然死前他在祈祷。 两位随从历时11个月,艰苦跋涉1600公里,将他的遗体运抵桑给巴尔后送抵英国葬于威斯敏斯特寺。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心脏埋在了今日赞比亚境内他倒下的那棵树下。

史丹利【Sir Henry Morton Stanley (1841 - 1904)】

同李文斯通比起来,史丹利显得没有那么幸运。

作为约翰?罗兰(John Rowlands Sr.)的私生子,史丹利的原名也叫做约翰?罗兰。他的童年在工棚里度过,15岁走出家门前往新奥尔良。他结识了一个名叫亨利?史丹利的商人,从此这成了他被历史记住的名字。青年时期,史丹利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有趣的是,他曾为双方作战),当过海员,最后成了一名记者。

1867年他成为《纽约先驱报》特派记者。1869年报社派他前往非洲寻找李文斯通。

当时,自1866年起,李文斯通就杳无音信。1871年史丹利抵桑给巴尔后前往Tanganyika湖――李文斯通最后被见到的地方。历尽艰险,史丹利找到了李文斯通,说出了那句经典对白:'Dr Livingstone, I presume?'

1873年李文斯通死后,史丹利继承他的遗愿前往尼罗河探源。1874年11月他离开桑给巴尔, 环航维多利亚湖,探索了Tanganyika湖,并前往Lualaba河流。接下来他发现了一处瀑布并命名为李文斯通瀑布。1877年8月他看到了大海。此行经历见诸于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 (1878)一书。

由于无法拿到英国赞助,史丹利争取到了比利时国王里奥勃二世的资金支持前往刚果盆地。史丹利为刚果盆地的筑路开发奉献良多,但由于比利时殖民者的残暴行为,史丹利的这一段经历为人诟病。史丹利的最后一段探险解开了尼罗河源头的最后一个不解之谜。1899年史丹利被授予爵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报纸当时的掌门人本内特(James Gordon Bennett II)。1872年父亲死后他执掌报纸,时年31岁,因此做出一些胆大妄为的决策就不足为奇。上任后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派人前往世界各地报道。1874年,他派史丹利前往非洲寻找李文斯通。基于此事,纽约先驱报刊发了百余专栏。尽管耗资良多,但作为一个有胆识的出版人,他至少在历史留下一笔,至少不会像众多只会辛勤制造垃圾的出版人那样泯然众人。

当然,为了促进报纸的销量,本内特并不急于让史丹利展开搜寻。 在史丹利出发前,作为一个合格的出版人,本内特说, “就算李文斯通死了,也要带回每个能证明他死亡的证据。”

按此指示,史丹利先到了埃及,在那里他报道了苏伊士运河通航。 接着他到了克里米亚,报道了当地战争。在到了里海之后他前往巴格达,发回幼法拉底河铁路的报道,接着去了印度,从那里去了东非,1871年1月26日抵达桑给巴尔, 此时距本内特授命已有18个月。 当时,根据阿拉伯奴隶贩子提供的线索,有一个符合李文斯通特征的白人曾出现在Tanganyika湖畔。史丹利组建了一个小型部队,包括行李搬运工,向导,猎人,护卫,并且聘请了资深向导Sidi Mubarak Bombay,将本内特的钱花得一分不剩后,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

沿着阿拉伯奴隶贩子的路线他到了Tabora, 从那里前往Tanganyika湖。尽管准备充足,这次行程依然非常艰苦。两个英国随从死在路上,史丹利本人也不断发烧,动辄人事不知。 由于和奴隶贩子以及非洲土著有冲突,队伍不得不绕道而行。史丹利都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生还。在一棵树上他刻下这样的字样: "行将饿毙: H.M.S"。

尽管如此,史丹利仍然以大无畏的决心和勇气,也包括铁腕的手段完成了此次远足。如果有人胆敢表示动摇或者反对,他就掏出手枪。 终于在1871年11月10日,他到了Ujiji,传言有人在这里见过一个白人。史丹利挂上美国国旗,大张旗鼓的进发。他碰到了李文斯通的一个非洲追随者 Susi, 后者带他去找李文斯通。史丹利后来回忆这次会面:"当我缓缓走向他时,我看到他面色苍白,疲惫憔悴….原本我应该冲向他,欢呼雀跃,但,鉴于他是一个英国人,我不知道他会怎么回应我,因此我缓步走向他,摘下帽子,说了声:‘我想,你是李文斯通医生?’‘是的,’他一边轻轻摘下帽子,一边微笑着回答。” 当得知外界盛传自己失踪多年,李文斯通相当惊讶。接下来的五个月中,两人关系密切,如同父子般合作完成了一些研究项目。

1872年3月14日史丹利辞别李文斯通后,他为李文斯通筹措给养。8月,史丹利找到李文斯通的消息发回英格兰。然而很多人并不相信他,即便在李文斯通的家人证实史丹利带回的信件确实出自李文斯通之后,很多人还是认为史丹利不过是一个粗鄙的美国人。这些误解令史丹利在痛苦中度过余生。尽管1872年其著作《我是如何找到李文斯通》一经面世马上成为畅销书,1873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这些都无法抹去他心中的创伤。为了再次证明自己,1873年他再次前往西非。

李文斯通下葬时,史丹利是护柩者之一。据说,当他听闻李文斯通的死讯时,他写到:"愿我能追随他的足迹,赐予非洲基督之光!"


斯坦利与利文斯顿Stanley and Livingstone(1939)

又名:荡寇志

上映日期:1939-10-06片长:101分钟

主演:Spencer Tracy 

导演:亨利·金 / Otto Brower / 编剧:Edwin Blum/Ernest Pascal/Hal Long (I)

斯坦利与利文斯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