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英国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小威廉皮特的传记时,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小皮特首相是没有上过公学的,也没有经历过小学阶段,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首相由于对自己的伊顿经验深恶痛绝,坚决不同意把自家小孩送到公学里去被败坏,于是采取的是延请家庭教师的教育方式,辅助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从而为英国注定动荡的未来预备了一个非凡的掌舵人。小皮特幼时天赋超卓,非常聪明,但他的身体也非常荏弱,多病,曾被父母认为难以养育成人,事实上他的一生都没有特别健壮的时刻。可以想象小时候的他就像这部影片中的乔治亚瑟。一个脆弱的、瓷器一般精致美好的男孩,安静、爱读书、善良、不惧怕邪恶、从不为外界改变自己祈祷的习惯。

亚瑟死了。在被高年级的恶棍学生放到冰冷的井水里冻过之后。汤姆说过他是与众不同的,但与众不同不会在学校里茁壮成长。

像他一样纯真、与人为善的汤姆布朗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后,从柔软的好孩子在备受欺凌中变成了勇敢、以暴制暴、会与恶棍学生大打出手的“坏孩子”。汤姆经历过鞭笞、被壁炉里的火烤、被殴打种种伤害,他却活了下来,最大的原因是,他比亚瑟要强壮得多。虽然不是每一所公学都会像这部英国影片里充满暴力的学校一样变态(也可能更变态),但汤姆和亚瑟们的经历至少证明了一点,没有坚韧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在公学里纵然不会受欺辱,却很少能过得愉快。

影片的最后,恶棍学生被Stephen Fry扮演的校长开除了,小亚瑟却再也不会回来,他在母亲的朗读声中闭上了眼睛。逝去的生命被埋葬在学校教堂里,有谁会记得年少无知的残酷曾经摧毁过也许不只一份这样的纯真。

这部影片里教师的作用是缺位的,并没有一个《万世师表》里奇普斯先生那样的男老师来帮助他们做个好人,Fry的校长身份没有在教育上起多大帮助,他因为汤姆的“放生传统”(在他眼里即是偷窃)而鞭笞了他,又因为史密斯老师在高烧中的糊涂而错误地鞭笞了并没有说谎的学生,委派新舍长去维持秩序未能成功就扬言要撤掉新舍长的职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实质上看到的也只是倚仗校长权威的命令式行为,他在到来之初宣扬的爱与耐心、基督式的教育理念压根没有被他自己贯彻实行。他屡次想祛除学校里的欺凌现象都未能成功。他对汤姆感到歉意的结果是写信给汤姆的父母让他们把汤姆领回家去,别再让学校玷污了“这样善良正直的好孩子”。他痛恨恶棍学生的无耻和残暴,却一再地屈从于其父的赞助人身份之下,惟恐开除他学校就无资金以为继,或学校董事宁肯辞掉校长也不愿意失去赞助。(既然如此,当汤姆在不公平的决斗中被伤害之后,他为什么又下定决心开除了这学生,难道此时此刻他就不怕学校失去赞助而面临关闭了?如果他早点下这个决定,亚瑟就不会死了)

这个影片讲的是学校的暴力欺凌现象。《万世师表》反映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从细节透露出了当时英国公学体罚现象严重。我们从一些英国名人的传记或自传中得到他们的公学时代并不愉快甚至不堪回首的信息。公学的集体寄宿生活,对一些性情内向、不合群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从个中享受愉快的。汤姆初来乍到,在床边履行父亲叮嘱的每晚祈祷,立即被斥作“离不开家的小鬼”。近日读Patrick Shaw-Stewart的自传,他也提到自己的伊顿生活最初年月并不愉快,思乡病严重,体育运动差,板球一直很差,但他天赋的聪慧和超群的学习成绩很快就使他为众人瞩目,成为名人。我并不是说像小皮特或Shaw-Stewart这样的学生来到公学也会受欺凌,他们毕竟是上流社会的孩子,并且有天赋,生来注定超群。但对于那些普通公学里的孩子,我不敢说Tom Brown's Schooldays里反映出的现象单纯是艺术化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