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9-04

我的那份蛋糕:无用说教

从《西班牙公寓》《巴黎》一路走来,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似乎顺风顺水,既能赢得票房又能在观众和媒体的口碑上保持常胜。而这一次他在《谁动了我的蛋糕》中试图用装满笑料的轻喜剧取悦观众和票房的同时又想故作严肃探讨社会问题以取悦媒体,结果两面都没能讨好。影迷平均3分(满分5分)的评价似乎还尚算及格,但媒体综合平均分不到2.7就有点严重不如预期了。

影片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剧情发展落入轻喜剧俗套,一是对人物塑造的失败。《谁动了我的蛋糕》的故事在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好莱坞式的套路发展的,包括人物塑造和各种包袱笑料,虽然具有一定娱乐性,但使影片结局的说教变得突兀和死板。导演用城市和金融数据相交叉的画面作为开篇,似乎就是在提前表明影片的思想性,提示观众不要只看剧情表面还要记得思考。然而影片在结局之前却从未真正深入剧情,因为自打开篇后的第一部分,电影的叙事重点就开始走上了弯路。在影片第一部分中导演用了大量笔墨来描述成功富有的黄金单身汉史蒂夫和失业的工薪阶层单身母亲弗朗斯两人各自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平行剪辑来营造巨大强烈的差距感:前者腰缠万贯,一挥手就能达成上亿美元交易但身边却空无一人;后者的生活艰辛拮据但却享有家人朋友之爱。这个作为铺垫作用的部分显得拖沓冗长,多次意图明显的平行剪辑让导演想要达到的对比效果显得刻意和做作,不过好在能够顺利将观众带入戏中。 然而在影片集中了大量笑料的第二部分两人的生活发生交叉和碰撞时,善良穷女人成了孤独富男人的女佣然后两人相识相知最后发生激情这种桥段,不仅剧情发展套路就连随同的那些刻意为之的笑料都是如此的似曾相识,致使观众对“反派“男主角产生了与导演意图不符的认同。如果按照好莱坞爱情喜剧的烂俗套路,接下来就是王子和灰姑娘的幸福结局,然而导演似乎这时才想起自己想要阐述的政治观点,因此在影片结局之前,导演临时抱佛脚竭尽全力让影片变得严肃故作深刻,可惜已经覆水难收,导致剧情转折和结局都显得无比生硬,自然之前那些为表达观点和说教所作出的些许努力也变成彻底的无用功。

导演企图通过一个好莱坞式的爱情轻喜剧模式来阐述其左派政治观点,但他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刻画片中的“反派”人物,使观众在情感上无法对结局产生认同感。 扮演男主角的吉尔•勒卢什在去年法国电影票房冠军《小小的白色谎言》中就扮演了一个有点混蛋但却更显可爱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次在《谁动了我的蛋糕》中他饰演的成功商人同样如此。这个男人因为本身的商人职业属性让他变得自私无情没有责任心,但就像他的英国上司所说,“商人就是要与所有人为敌”,始终以自身利益为目标才是成功之路。因此男主角所有的缺点都属于“可理解”范畴,不管是他操纵股市导致一座工厂倒闭女主角失业,还是后来睡了女主角却完全没当回事,更不用说导演在他身上安排了大量笑料和父子情深的情感戏,使其在观众心中为他加了不少“同情分”和“理解分”。如果说导演还在片中还设置了大量象征和暗喻,例如女主角弗朗斯(France)与法国(France)同名就是一个极其直白甚至无趣的暗示,那么结局段落女主角因为“偷走”男主角的儿子而被警察拘捕,工人们愤然围攻男主角则像是一个社会隐喻或者导演的暗示:男主角代表的是经济社会中金字塔的最顶端,而以女主角为代表的底层人们在结局时用暴力的形式驱赶了男主角,并还组成人墙来阻挡逮捕女主角的警车,表明了导演希望底层人民的团结才能拯救“法国”打败无良企业和资本家这一观点。导演以为观众会全部站到女主角和工人一方,实则观众的价值观和情感偏向已经与导演的故事发生巨大冲突。而如此盲目“泄愤”似的结局不仅因为电影在“轻喜剧”的套路上走得太远,导致角色的所作所为和结局无法得到观众情感上的认同,更是让导演想要探讨的社会问题彻底流于表面,变成了一味的说教灌输甚至因此而显得无比幼稚。

《首映》杂志首先提出不解:“虽然导演在一部轻喜剧中作出了探讨社会政治学问题的努力尝试,但仍然不能理解为何要通过这样无趣的对比方式,让观众陷入情感和价值困境的角色塑造以及如此无力苍白的结局?”不过对于观众而言,因为最近巴黎天气大好春日高照,伴随着微凉清风,所以当他们走出电影院后,谁也不想再纠结更多社会政治学问题,只是记得在电影的某一个段落大笑过就足够了。

发表于《看电影·法国来信》

我的那份蛋糕Ma part du gâteau(2011)

又名:谁动了我的蛋糕 / My Piece of the Pie

上映日期:2011-03-16(法国)片长:109分钟

主演:嘉莲·维雅 吉尔·勒卢什 

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 编剧: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Cédric Klapi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