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引用二段台词
很多人以为战争就是战斗,但并不是那样,只是等待而已,等待下一次冲锋,等待下一顿晚餐,等待下一个黎明。。。
1943年9月,刚参军的时候,我们为祖国而战,后来,我们产生了怀疑,就为战友而战,不抛弃不放弃,但是当所有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你一个人了,还自欺欺人吗?还能为谁而战?
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在战争中人性撕裂和无法愈合的故事。故事里面的五个主角,有战士,护士,犹太人,还有后方的明星,四条叙事线,为了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德国方面的战争,主角必须都是活下来的,或者起码得活到临近战争结束,才能让我们看到需要看到的破裂和愈合。而这样很完美,虽然大部分的战士都是施耐德,死在了爆炸的井口边,死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大部分的犹太人都死在了奥斯维辛,和诸如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他们并没有等到人性的黑暗暴露出来就已经呜呼哀哉了。
抛开影片的镜头,摄影,化妆,场面不论,我对特殊情况下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十分着迷,我想这也是戏剧精华之所在吧。正如《绝命毒师》里老白从一个或许有点才情但是及其普通的化学教师进化成一个凶狠却睿智毒枭的故事让无数影迷迷恋,为之同喜同忧。这个缓慢得变化过程正是戏剧的伟大格调,这是我着迷的地方。此剧亦然,我将试着分析一下在历史战争的巨轮下,五个主角的心路历程。
最让我着迷的是哥哥,从一个优秀的军官进化成一名看破红尘,出离生死的简单的基本的人,一个骆驼祥子。故事的话外音全是哥哥的独白,从1941的那个夜晚开始,每一次独白代表着德国的战争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在纳粹的大背景下,初几年的顺利的战争已经让他长成了一名优秀的军官,他的上司说:你是我手底下最好的军官,将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一切的变化在德军圣彼得堡的失败中,在弟弟变成一个战争机器的过程中发生,在争夺一个邮局的战斗中一炮炸醒,彻底改变,他从一名指挥官变成了厌战的逃兵。开篇所引两段都是他的内心独白。战争初期的几处刻画很精彩,一处是他枪毙一名苏联政委,给了一支烟,他自己亲自动手,那时候他是一个保护下属的好军官,一处是纵容或者联合老兵修整思想状态不佳的弟弟,他明白,如果他不动手,敌人很快会带走弟弟的生命,一处是最后攻取邮局时情绪的崩溃,弟弟提着领口警告他,还有一条暗线是和护士的爱情,他并不是不懂,只是在保护她,完全如他的独白,为了国家,保护身边的人,他以为炸得只剩他了就离开了战场,他的故事就结束了。后面只是生存。
弟弟的线路也很精彩,相对于哥哥,他起初就是明白的,他厌恶战争,对胜利没有感情,可是当钢枪在手,需要对身边的生命负责时,他死掉了,忘记了生命,没有了感情,只有枪和敌人,胜败又如何。从战斗中不放一枪,甚至故意吸烟吸引敌军飞机的视线,到能够不带任何感情的强杀一名手无寸铁的波兰妇女,清晰的感情和人类意识并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一个战士,这是真实的。说到真实,我觉得打鬼子时的满腔热血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人类,红军战士的人类意识已经被抽空,那是洗脑的产物,而且一箭双雕,打仗的被洗脑了,看电视的也被洗脑了,嗯,就是这样,洗脑就是抽空你真实的感情意识,填充非真实的替代物。
作为全片唯一一个一直清醒的存在,本片对弟弟的描写非常多,可谓一波三折,从生到死,再由死而生,最终选择死亡,可以说一个清醒的头脑并不适合存在于战争的环境。印象最深的是枪杀菜鸟没干掉的波兰女人以及慨然赴死,他知道当他走向战争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其他三人的变化就不一一描述了。进入主题,人性的,太人性的。看这种片子让我感觉到恐惧,倒吸几口凉气。里面有很多对纳粹主义之下环境氛围的描写让人倒吸凉气,比如,着笔的两个父亲,德国父亲在德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亲自用行动把小儿子送上了死亡的铁塔。其固执和被希特勒洗脑的程度可跟国内很多人民不相上下,他们都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屁民的死活可以不顾。希特勒的个人崇拜也好,禁锢的舆论导向也好,不客气的说,这些疯狂都沆瀣一气,都是一切悲剧和战争的始作俑者。
黑暗的人性沉睡着,正等待战争的唤醒。所谓的黑暗不过是抽空的自由感情之后填充的盲从和无知。当人性和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控制起来很容易,只需要一台宣传机器,一个领袖和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目标足矣。
愿后人不复哀之!

我们的父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