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期,感觉我们民谣这个节目的制作团队,脑袋就不清楚。
既要又要,两头不靠。扑街不冤。
最离谱的当然是把不太有名的歌手的歌曲演唱部分剪掉。
就很势利。圈内老前辈——保留(这个“圈”基本等同于老狼老师朋友圈);有网红代表作的——保留;两者皆非但“有故事”的——酌情保留。
对其它小歌手可真狠啊,一首歌掐头去尾都不给人家播完。(但神奇的是会保留他们一部分台上聊天环节。)
就离了大谱,你那一大段一大段的台上尬聊、后采互吹、生活花絮,随便哪里省几个镜头18首歌的时间都出来了。
节目组能不能醒醒啊,就根本没搞清楚,观众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有的是什么。
你想走音综真人秀路线,不管是嘉宾的知名度、内容的话题度,还是聊天相处的有趣程度,咱就不提那个烂剪辑了,你真的没法跟人家别的真人秀节目PK啊,咱能倚仗的差异化优势不就是那点掏心掏肺的音乐部分吗。
会看这个节目的观众,至少是喜欢听歌的吧,显然会更希望完整地听完歌手真诚演唱的歌曲啊。
如果观众甚至都不想听他们唱歌,更不可能想听他们唠嗑啊。这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不可能只有那几位老前辈的陈年老粉吧。
另外第一场的设定,显然就是,甭管俗不俗吧,给我把你最红的歌丢出来先!
一生有你听到要吐了啊,奇妙能力歌可以说是毫无进取心了。做节目这样不能说不对,只是一个音乐领域,如果几十年如一日能听的就是那几个人,那几首歌,真是挺心酸的。
没有新人怎么行啊,水木年华推新人都推哭了,整个节目的调子反而是民谣圈后继无人。
所以可能也确实是圈子不景气吧。
我其实只是个比较杂食的流行音乐听众,至今也搞不懂啥算民谣,啥算摇滚。感觉节目组也不一定知道,把抱吉他唱歌的都请来了攒了这么一盘。
看乐夏的时候,绝大部分歌没听过,大部分歌手不认识,但也看进去了,诚然重口味的火锅店比岁月静好的茶楼更容易有人气,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有厉害的作品。
不过话说回来了,唱的再怎么不咋地也不至于差这几分钟时间,我下来听歌曲合集,虽然可能有修音,小歌手们的歌,也没那么糟啊。
这才第一期,要是年轻歌手们连一首歌都不值得播完,你请他们来干啥啊,这一整季的节目,还搞啥比赛啊,你直接整个老炮儿团建围炉煮茶时光音乐会呗。
尊重下歌手吧,也尊重观众,不是在歌词字幕上标几个调就有音乐性了。
另外,请徐志胜和呼兰当主持也是一言难尽,都能想到节目组做出这个设定的时候该有多得意多自信,——“咱这一定能吸引年轻观众!”
想的挺好,志胜搞笑,呼兰有情怀,俩人都有人气。然而,脱口秀和主持虽然都是动嘴的活儿,不代表是一回事啊。脱口秀自己讲就行,顶多跟观众假装互动一下,主持人得控场啊,那脚趾抠地的冷场尴尬,确实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志胜是挺幽默脑子快,也会被逗笑,但是往往笑完就觉得,这里好像笑的不大对。呼兰就是来沉浸式追星了。
我真的很喜欢呼兰和志胜,也算民谣的路人粉,但是,两下里就不搭啊。可以理解吧,就好像我爱吃肥肠,也爱喝奶茶,但不代表我能接受肥肠奶茶这种创意料理啊。
然后就看到第三期请了岳云鹏,我……
还抄乐夏作业请了我们张亚东老师。当年乐队夏天里的亚东老师令我神魂颠倒,但在这边,亚东老师自承民谣不是他的领域,全程比较少发表专业意见(但关于共情的讨论仍然是全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言),不像乐夏里那样温柔又澎湃,专业又中肯,哎,对自己不熟的领域不妄加评判,这也是我们亚东老师的严谨自持之处。这不算缺点,只是顺带hc一下。【捧脸】
其实好几段表演都很精彩,既然是代表作,一些老歌确实很情怀很回忆杀。民谣歌手大多真诚、诗意、感性而温和。前两期我最喜欢小河寻谣计划的摇船,还有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叶蓓老师唱得真好,钟立风也令人印象深刻。摇滚在路上,民谣在路旁。
乐队有火热的夏天,民谣是淡淡的、温情脉脉的,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说到底还是有点遗憾吧,有好料没做成好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