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七十亿了。

显然,与人口同样比例增长,美人也越来越多。美人的增多,不仅仅有关人口基数,更重要的原因是审美标准开始泛滥。网络迅猛,瞬间爆红一张美脸;微博推特,点评渲染口口相传;电影和杂志,也通过大片推广着不同类型和款式的美人们。

这时候,我却更加怀念起小时候,甚至更远时代的一种美来。
那可能是我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却一直惺惺相惜的一种记忆里的印象。

我记得在看《Make Me A Supermodel》的时候,很喜欢一位叫Ronnie的男模。一开始并不看好他。因为他长着一直略带婴儿肥的脸,精细的眉目,厚嘴唇,宽额头。后来有一位评委说,他长着一张芝加哥式美国中部的古典美男子的脸。

那是带有沃然润泽的一张脸,饱满而俊俏,凡细节处更能体现其韵味。它完全不是深邃眼睛和鹰钩鼻那么坦荡可以揭露的美。不直观,却值得咀嚼。

壮阔胸膛,肩膀的弧线,从手臂到腰际,所有匀称的曲线。并不是木村拓哉那平坦的腹肌所能呈现的。

现在的美人,也许太多。前几年李俊基的妩媚冷峻,迷倒了许多人;之前的裘德洛靠的是俊俏中一点不羁神态;后来居然像罗伯特帕丁森之类的也可以叫作国字脸美。

我自己也是花痴,见一个爱一个。但是,心里面很清楚的一点是,这些美人,看过多几遍,终于会腻。当然,会不断有新的面孔靠着一般般的长相、上佳的气质、莫名其妙的人气,吸引人去喜欢。某个人可能就是温存的嘴角(克里斯蒂恩贝儿),某人可能就是有神的眼袋(瑞恩高斯林),某人可能就是哪里也说不上好看不好看(布莱德利库伯),就这样被人喜欢着。

这样,我有一天,终于懈怠于各种美人,练得五毒不侵。可以跟八国联军睡完,总结出,“五官只要不差,都能拿来看和睡”的结论;却找不到一种真正让人不断陶醉,经得起推敲,越细看越耐人寻味的美。
这样的审美泛滥,带来的是无法通过替换审美客体,制造新花样的美感的最终疲劳。

我们还需要找回过去时候,细致筛选耐久的美、而非急躁展示自己审美趣味的精神:
拿来一件家具,要实木打,哪怕就此一件,哪怕找木匠做,不要去宜家买来年就想抛弃的椅子。
拿来一件衫,要像毛姆当年在巴黎寻找香奈儿订制,要细细穿出岁月的味道,而不要H&M来压箱底。
拿来一个胶片机器,认真取景,而不是急匆匆用单反,拍完就忘。
拿来一个人,就要仔细揣度,看他的内心和气质,不要三天两头地爱他的眉毛或是络腮须。

我要做超模(美版) 第一季(2008)

又名:我要做超模(美版)

主演:Niki Taylor Tyson Beckford 

导演:Brav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