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每当有人抛出这句话来攻击××导演或者哪部电影的时候,起初的气势足够压倒一片,我不得不承认前几次自己的遭遇都是以哑口无言而终的。有一天无意中读到《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潇潇洒洒的那句“我不讲诉,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我如获至宝,如释重负。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破处帖啊!!以前总是爱看别人的影评来获取观点的多样化。常常看到两类影评,一类是看完之后失望的逆流成河,一类是偏执的将某一段扩展成影片的叫绝之笔,当然我说的多是我能读得懂的影评,一些高人写的好文章我确实不太明白,比该片的导演想的都多,于是我以不能不读这种影评。我想说,这两种常见影评都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尝试把自己融入到了片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于是自然而然会随着影片的质量好坏而变化。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而其后人也延伸这一理论,提出人作为一种特殊媒介,自身中也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我们会对自身敏感的内容反映强烈,而反之则不然,从而我们的情绪会跌宕起伏。
不过在看《五》的时候,我联想起了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中的观点:电影屏幕不过是介于导演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个舞台,导演不会把自己想说的内容直接告诉观众,而是让观众自己从中读出他们想要的内容。于是看完五,我问我的几个朋友从片段一当中读出的是什么,一个说他读到了人生的起伏与灵魂的旅行,一个说是生命的艰难和来之不易(额,他想到了精子,不要怪他淫荡,他说这是艺术),而我想打的是经济与股票好比水与木,经济(水)前进了N米,而股票(木头)可能没有1/N米,还有一位朋友说,他想到一个词,放逐...
也许有人会认为开放主题式电影和闭合主题式电影是不同的,但我认为,是相同的。电影中也许会有十分钟,五分钟,甚至一分钟吸引到了你,那么导演就只得用剩下的时间来铺垫或者掰扯,而我们不能因为这时间太过短暂而否定这位导演,对待电影真的要比对待爱人还要细腻,一见钟情·有可能只用了一秒钟,更何况一分钟的电影呢?把电影当作一个情人,或许在电影的世界里爱来爱去之后,回到现实中我们才会更珍惜生活,我们才会告诉自己我是所有爱我的人的詹姆斯邦德。
同时,你可以不看一部电影,但你不可以歧视一部电影,更不能妄下结论。萨迪说人应该活九十岁,前三十年用来读书,中间三十年用来游历世界,最后三十年用来著书立说。我想我见过的大多数的喷子都还是个小年轻,何必如此臭骂一部电影呢。电影是众多感情融合在一起的,不要看完之后一堆一堆的鄙视,虽然它不对的你口味,但是他肯定会令他人找到惊喜的,什么都有针对人群,双卡双待现在不也从山寨走上了android机子上么,安啦,你品位高就别看么。10年热映了 初恋这件小事 ,有人读到了爱情有人读到了友情有人读到了等待有人读到了早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一个姗姗泪下的缘由, 让子弹飞,大家都有不同的笑点嘛,笑了半天有人来句过誉佳作,结果又有很多人跟着附庸,这就没意思了嘛。希区柯克在成为大师之前不较好也不叫座,但是电影新浪潮把他推向了世界,现在俨然北欧霍德尔一样黑暗成神了...不要认为什么样的电影没有前途,我们没有阻碍文化思想发展的权利,我们只管欣赏,收获,取舍之类的俺们都是管不着的。
我前一段时间特别喜欢maksim的leeloos‘ tune,早上起来常常听着蹲坑用,有的时候它把我带向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的时候把我带入那宁谧的森林,有的时候我好像在宇宙中遨游,身后写着46(当然这些状态与我的蹲坑时间与灵感有关)也许Maksim本人作曲的时候灵感来源与这三个地方完全无关,但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扯了半天,说的好像都与《伍》无关,其实,这就是五里面我读出来的,电影是伟大的,每个人每一刻又都是一部电影,它存在于记忆里,发生于现实中,无论现在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如何变味,世界格局如何变化,电影都不会终于阿巴斯,末尾吼一句
Long Live The Film !!! !!!

伍پنج‎(2003)

又名:五 / Penej / Five / Five Dedicated to Ozu

上映日期:2005-03-23片长:74分钟

主演:小囡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