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是古典芭蕾的摇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芭蕾舞团。和许多欧洲和国际上芭蕾舞团一样可以追述他们的起源。16世纪,由凯瑟琳•德•梅迪奇(Catherien de Medicis)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的编舞技术标准和用语中的一部分被融入到宫廷芭蕾当中。之后,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时期,这位君主希望将这种带有贵族特色的舞蹈变成真正的舞台艺术,1653年,出演了路易十四《夜之芭蕾》(Le Ballet de la nuit)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之后,这个角色便成为了路易十四的专利,他也因此得到“太阳王”的美名。路易十四是优秀的舞蹈演员,练功勤奋(自七岁起便坚持每天训练),同时创作并主演了27部以上的芭蕾舞剧。1661年3月登基亲政之初,路易十四便创立了皇家舞蹈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Danse),该院成为法国第一所以振兴、完善舞蹈艺术、确定舞蹈规则和进行舞蹈教学为目的的机构。
1669年8月26日,皮埃尔•佩兰(Pierre Perrin)他被授予特权领导皇家舞蹈学院,形成一个独立表演的法国歌剧学院(Académie d'Opéra),同年,路易十四为巴黎歌剧院奠基,直到1673后,它改名为皇家音乐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吕利继皮埃尔•佩兰之后领导皇家音乐学院,开创了新的戏曲形式,其中包括舞蹈。同时并在其内部组建了欧洲的第一支专业舞蹈团,这就是之后的巴黎歌剧院和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1671年3月3日,为巴黎歌剧院首演了《波莫纳》(Pomone),其中包括由博尚编导的芭蕾。1672年11月,吕利请编导博尚和舞美设计师卡尔洛•维加拉纳(Carlo Vigarani),于上演了《爱神和酒神的节目》(Les fêtes de l'Amour et de Bacchus), 上演的作品主要选自吕利以前为宫廷创作的短小芭蕾和由博尚新创作的入场仪式.然而,最关键的区别是,是从以前的宫廷芭蕾舞剧,变为宫廷成员不再参加,而且是所有的舞者专业。
1673年4月27日,上演了由飞利普•奎纳尔特(Philippe Quinault)编剧的首部悲情喜欢《卡德摩斯和赫尔迈厄尼》(Cadmus et Hermione),得到路易十四赏识。吕利,奎诺尔特,博尚继续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创建了一个新的法国歌剧类型,在戏剧的两段之间穿插一段舞蹈,成为音乐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1680年,路易十四任命自己的私人舞蹈教师查尔斯-路易•皮埃尔•德•博尚(Charles-Louis-Pierre de Beauchamps,1663 -1705)为院长,他出生在凡尔赛,在组成的芭蕾舞团于宫廷中演出(采用由让 -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 -1687)创作的一些音乐),他是芭蕾舞团的首位芭蕾大师。博尚希望为舞蹈艺术创立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如同路易十四时代的其他艺术,博尚建立的体系着重体现形式美,遵循统一准则。他的编舞开创了芭蕾艺术的先河,表现各种高超技巧,强调推升、舒展、腾跃、延时,崇尚高贵典雅风格。简洁规范的动作被大力推崇。博尚最先规定了芭蕾舞中脚的五个基本位置,他潜心研究舞台步法和自然表演动作,大力推进芭蕾表演的进步,制订了一系列规则,并且为芭蕾舞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为追求人形体的理想化、将舞蹈升华到宛如法国诗歌般优美凝练的境界所做的孜孜不倦努力。虽然皇家舞蹈学院和歌剧院是紧密相连的,一些舞蹈学院的学生参与歌剧演出,仍然是两个独立机构,直到1789年的秋天,在推翻帝制后,这种形式消失了,但歌剧院和芭蕾舞团得以生存下来,即是今天被称为巴黎国家歌剧院。
最初,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者,全部为男性。拉封丹小姐(Mademoiselle de La Fontaine)(1665-1738年)是第一位专业芭蕾舞女演员, 1681年1月21日,首演了吕利作的芭蕾《爱的凯旋》(Triomphe de l'Amour)。博尚在巴黎歌剧院与吕利继续合作,直到吕利在1687年去世。在这之后有如玛丽-泰雷兹•德舒比莉(Marie-Thérèse de Subligny,1666-1736年),普雷沃小姐(Prevost )和戴丝玛汀斯(Desmartins)小姐及其她著名芭蕾舞女首席,那个时期最有名的男舞者为米歇尔•布罗恩蒂(Michel Blondy)和让•巴隆(Jean Balon)。
博尚所制订的一系列规则引出两项结果:越发繁复的舞蹈技法催生出一大批专业舞蹈演员,同时出现了一所专门为皇家舞蹈学院输送未来之星的舞蹈学校。1713年,仍旧是在路易十四的主持下,建立了一个与其相关的学校,即今天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学校(Paris Opera Ballet School)。巴黎歌剧院舞蹈学校成立,这也是同类机构中最早的一所。这家学校成立伊始起便提供免费教育,学员们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进入歌剧院舞团,并努力成为主演。自路易十四时代起,法国便在欧洲舞蹈艺术界独领风骚。它自成一派,为所有古典舞蹈教学树立了典范。至此,一个专业舞蹈团体得以持久发展的所有因素都具备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成为古典芭蕾的摇篮。当时为形体训练和舞步训练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及法规至今仍在沿用。无论何地,法国舞蹈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传授:无论是在莫斯科、米兰、哥本哈根,还是新近在纽约、北京,都是法语教学。今天,在文化积淀之上,法国流派博采各家之长。在法国艺术行动协会(Association française d’action artistique)的支持下,古典舞蹈艺术学院定期进行巡回演出,国家剧院的舞蹈家和教授们为法国流派培养出许多国家级的芭蕾舞演员。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传承经典,追求现代然而,优秀传统并不能遮蔽了创新的生命力。创新始终都是剧院的标志性精神。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舞蹈艺术在法国获得了官方推崇的非凡地位。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始终在前进,在悠久历史的基础上向高超技巧挑战、向艺术先锋领域探索。
1873年10月29日,巴黎歌剧院所在地的旧建筑佩莱蒂耶剧院(Salle Le Peletier)在一场大火中不幸被烧毁,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Charles Garnier)受命重新建造。他采用了法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风格,拥有古希腊罗马式的建筑外观,还有复杂的装饰和雕像,因此巴黎歌剧院又称为加尼叶宫(Palais Garnier)。1875年1月5日该建筑落成启用,內部座位可容纳2200名观众,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歌剧院。目前这一国家级的歌剧院编制包括了歌剧团、芭蕾舞团、管弦乐团、舞蹈学校与图书馆。1989年,曾爆发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地——巴士底监狱也改建为巴士底歌剧院,并隶属于巴黎歌剧院之下。巴黎歌剧院数百年来依旧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歌剧圣地之一。
那以后,作为巴黎歌剧院的一部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从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它一方面致力于留存这些剧目的精粹,一方面则敞开胸怀迎接新剧目的创作。
18世纪中叶,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在他的歌剧中,帮助规定舞者有着更高的要求,稍后(在1774年)在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歌剧中一直持续这个过程。最为关键时期是让-乔治•诺维尔(Jean -Georges Noverre,1776-1781年),是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芭蕾大师,于1778年上演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第一部芭蕾作品《无名小卒》(Les Petits Riens)。让-乔治•诺维尔的继任者马克西米里安•加德尔(Maximilien Gardel,1781-1787)和皮埃尔•加戴尔(Pierre Gardel,1787-1829)编导的作品,包括:《马赛进行曲》(La Marseillaise)和《创造自由》(Offrande à liberté),1787年后,马克西米里安•加德尔去世,他的哥哥皮埃尔•加戴尔得以在法国大革命后幸存下来,他仍然担任芭蕾大师一直到1820年,编导了《泰勒马科斯》(Télémaque ,1790),灵魂(Psyché,1793),《巴黎的判决》(Le jugement de Pâris)(1793年),《Dansomanie》(1800),此后继续工作到1829年。1789年,让•多贝瓦尔(Jean Dauberval)编导了《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ée)
继1820年皮埃尔•加戴尔之后,让-皮埃尔•奥梅尔(Jean-Louis Aumer)成为芭蕾大师,然而对他编导的作品提出许过批评,过多使用哑剧并不使用编导艺术来推动情节或人物从而造成作品失败。
19世纪,对于芭蕾探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832年,由菲利普•塔廖尼(Filippo Taglioni, 1777 -1871)上演了《仙女》(La Sylphide)(有其女儿玛丽•塔廖尼(Marie Taglioni,1804 -1884)在剧中饰演同名主角,第一部穿白色芭蕾裙的舞蹈),梅莱斯•戈瑟兰(Melles Gosselin)和菲利普•塔廖尼在这里发明了第一双脚尖鞋;舞剧《仙女》第一次见证了“悬空飞翔”动作,19世纪对舞蹈艺术的广泛探索由此得证、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并带来了浪漫主义芭蕾走向世界,虽然在上一年贾科莫•梅耶贝尔(Griacomo Meyerbeer)曾推出浪漫主义歌剧《恶魔罗伯特》(Robert le Diable)中修女的芭蕾。稍后的在1842年,由吉恩•科拉利(Jean Coralli)和朱尔斯•佩罗特(Jules Perrot)上演的《吉赛尔》(Giselle)是在舞蹈史上另一一件大事。《仙女》和《吉赛尔》这两部作品代表了浪漫主义芭蕾的巅峰。这些作品很快就因为当时领先的芭蕾技法(足尖舞、空中飞跃等)成为“白色芭蕾”神奇世界的标志,并极大丰富了芭蕾术语词库。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曾经是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世界芭蕾中心 ,大批法国舞蹈演员和编导在整个欧洲传播着自己的艺术,法国舞蹈演员和编导应欧洲各国的聘请,传播了法兰西学派。法国芭蕾将编导们的美学倾向熔为一炉,是“表现”抑或“抽象”?(很难说法国芭蕾是“表现性”的,还是“抽象”的)。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在成就尤为辉煌的巴罗克时期,精湛的芭蕾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对真实与现实主义的追求导致情节芭蕾的形成。于是,芭蕾舞有了脚本,舞蹈演员象哑剧演员一样,运用了哑剧的表意动作。而现在,现代芭蕾又拒绝故事情节和叙事舞蹈,仅仅寻求纯舞蹈动作(纯真舞蹈动作的生命),并要求独立于音乐而自成一家。80年代是各种分歧点集合的年代,抽象与戏剧共存,甚至熔为一休。
当时在德国、伦敦、维也纳、丹麦、俄国和意大利,在学校里教授的及在舞台上演出的均为法国流派的舞蹈。本世纪初,各国不同的舞蹈团体互相访演,又将所到之处的优秀作品带回法国。反过来又对法国的芭蕾舞产生影响。像让 -乔治•诺维尔(德国、伦敦和维也纳)、奥古斯特•布农维尔(August Bournonville)(丹麦)、查尔斯-路易•狄德洛(Charles-Louis Didelot)、约瑟夫•马季里耶(Joseph Mazilier)、鲁西安•佩蒂帕(Lucien Petipa)、朱尔斯•佩罗特、亚瑟•圣 -莱昂(Arthur Saint-Leon) 和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俄罗斯),还有塞尔瓦托•维加诺(Salvatore Vigano)家族和菲利浦•塔廖尼(Philippe Taglioni)(意大利)都为这种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法国今天的舞蹈流派是博采各家之长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法国芭蕾舞史是一部与其它国家的芭蕾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历史。
1870年,亚瑟•圣 -莱昂首演了《葛蓓莉娅》(Coppélia),这部最受欢迎的芭蕾舞剧从而继续成为巴黎的保留剧目。在这一点,在芭蕾舞团的历史上男舞者地位实际上已经下降,迷人的女舞者超过了男子的角色,19世纪未成功上演了路易斯•梅朗特(Louis Merante, 1828-1887年)的《西尔维娅》(Sylvia,1875)和《两只鸽子》(Les Deux Pigeons,1886)及他的学生鲁西安•佩蒂帕的《纳莫乌拉》(Namouna,1882)。
芭蕾舞团曾因保守势力的控制,一直抵制和阻挠创作上的革新,所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芭蕾舞团上演的节目多年来已严重下降,已减少到在歌剧中表演性格舞,开始走向衰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一些最优秀的人才离开了巴黎,并前往俄罗斯和他们将可能去的其他任何国家。像芭蕾舞女首席:丽塔•桑佳莉(Rita Sangalli,1850-1909年),罗希托•马丽(Rosito Mauri,1849-1923年),卡洛特•扎姆贝利(Carlotta Zambelli,1875-1968年)和阿伊达•博尼(Aida Boni,20世纪初)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试图保持芭蕾舞能在巴黎存活下去,但不管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芭蕾的中心还是转移到俄罗斯。芭蕾舞开始重新出现在巴黎,主要是因为1910年,俄国谢尔盖•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Sergei Diaghilev's Ballets Russes)在巴黎的演出季,芭蕾舞再次统治着城市的舞蹈文化。而在20世纪20年代,瑞典芭蕾舞团(Les Ballets Suédois)的上演证明了城市的舞蹈给观众另一个诱人的选择。到20世纪20年代,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神奇的龙卷风横扫巴黎,她异军突起,经历了浪漫主义芭蕾的辉煌时期,佳吉列夫带来了一些俄罗斯最伟大的的舞蹈家,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浪漫主义芭蕾舞演员。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舞者总是返回俄罗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7年在自己的家园发生了革命,造成了大部分的舞者留在西欧。在西方芭蕾舞团的舞者由主要来自俄罗斯芭蕾舞团。
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是纯粹的舞者,所饰演的《吉赛尔》(Giselle)中的王子,《玫瑰幽灵》(Le Spectre de la Rose)中的幽灵,《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的蓝鸟,无一不证明了他高超的舞技。
1930 - 1945年,谢尔盖•利法尔受命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开始从低谷中走出,他将此后的三十多年都贡献在这里。他提出把芭蕾舞团做强大,要更好接受训练以提高技术技巧,并建立了一个更经常性的表演模式。他还免票允许持有季票人来剧院休息大厅,以满足观众与芭蕾舞亲密的接触,从而引发提意见认为这种关系是不道德的。谢尔盖•利法尔是创新者和改革者,他将自己的风格贯穿整个剧院,同时保留了卡洛塔•赞贝莉(Carlotta Zambelli)和阿尔伯特•阿维林(Albert Aveline)时代一直留存的传统剧目。他为歌剧院编导了100多部芭蕾和双人舞,有:《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Creatures of Prometheus;Les créatures de Prométhée,1929)、《夜》(Night,1930)、《获得自由的乐队》(1930)、《第聂伯河上》(On the Dnieper,1932)、《牧神的午后》(l’Aprs-midi d’un faune,1932)、《伊卡尔》(Icare,1935)、《皇帝的新装》(Emperor's New Clothes, 1936)、《奥丽阿娜与爱情王子》(Olivia Ana and love Prince, 1938)、《骑士与少女》(Le Chevalier et la damoiselle 1941)、《波列罗》(Boléro,1941)、《花园里的公主》(1941)、《西尔维娅》(Sylvia,1941)、《顺从的野兽》(Obedient beast ,1942)、《白色组曲》(Suite en blanc,1943)、《晨曲》(Aubade,1945)、《幻觉》(Hallucination,1947)、《罗米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949)、《弗德拉》(Phèdre,1950)、《火鸟》(The Firebird ,1954)、《神奇的婚礼》(Les Noces fantastiques,1955)、《爱情及其命运》(Love and Fate,1956)、《通向光明的道路》(The road leading to bright,1957)、《达弗尼斯与赫罗娅》(Daphnis et Chloé,1958)、《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 1960)等。这些作品成为巴黎歌剧院芭团40至50年代末的主要上演剧目。利法尔找到了古典与现代技法的结合点,他提出自己“舞蹈三结构”的原则:(一)舞蹈戏剧的完整性。(二)贯穿全剧的主导造型动机。(三)详细拟定舞蹈演员手臂、脖子和躯干的动作技术。他很重视影响舞蹈本体发挥的舞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这种“新古典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流派。罗兰•佩蒂(Roland Petit)、莫里斯•贝嘉(Maurice Béjart)和让•巴比莱(Jean Babilée)等人都是这一流派的拥护者。1941年,为年轻的舞者伊维特•肖维雷(Yvette Chauviré)创作了《伊斯塔尔》(Istar),她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后来成为法国最有名的舞蹈家。1945年,利法尔因为政治原因不得不离开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其后1947 – 1958年,再次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在他的领导下,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实现了艺术上的一次飞跃。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像罗兰•佩蒂和贾林•查拉特(Janine Charrat)莫里斯•贝嘉这些独立的芭蕾舞团崛起,与他们充满活力新的作品,意味着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再次停滞不前。
1947年,邀请了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一起上演了一些他的芭蕾舞剧(包括:《小夜曲》(Serenade)和《阿波罗》(Apollo),并创作了《水晶宫》(Palais de Cristal),这部作品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最成功的芭蕾舞剧之一。
1964-1971年之间,新的明星舞者有:西里尔•艾塔纳索夫(Cyril Atanassoff,1964),让 - 皮埃尔•波内福乌斯(Jean-Pierre Bonnefous,1965),纳诺恩•蒂邦(Nanon Thibon 1965),诺埃拉•蓬图瓦(Noëlla Pontois,1968),维尔弗里代•皮奥勒(Wilfride Piollet,1969),乔治•皮莱塔(Georges Piletta,1969),迈克尔•德纳尔(Michaël Denard),让-皮埃尔•弗兰切蒂(Jean-Pierre Franchetti)。
1952年,哈拉尔德•兰德(Harald Lander)复排了加莱奥蒂(Galeotti)的《丘比特随想曲》(Les Caprices de Cupidon)并创作《练习曲》(Etudes),一部明醒目的古典风格作品。
1958-1961年,乔治•斯基比内(George Skibine)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62-1969年,米歇尔•德孔贝(Michel Descombey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65-1972年间,著名编导罗兰•佩蒂在这里排演了《狼》(Le Loup)、《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La)和《双人舞》(Pas de Deux)(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作曲)等。莫里斯•贝雅在这里排演了《浮士德》(Faust)、《列那狐的故事》(Le Renard)、《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和 《火鸟》(l’Oiseau de feu) 。此外,尤里•尼科拉维奇•格里戈罗维奇(Yuri Nikolaievich Grigorovich)等著名外国编导来团排演剧目。从70年代以后,在保存著名古典剧目的同时,该团鼓励年轻编导进行新的创作探索。为此目的,1974年设立了巴黎歌剧院戏剧探索小组,努力寻求新的舞蹈形式。
1970-1971年,克拉代•贝茜(Claude Bessy)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71-1978年,雷蒙德•弗兰凯蒂(Raymond Franchetti)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新的明星舞者有:帕特里斯•巴特(Patrice Bart,1972年),吉莱娜•泰斯马尔(Ghislaine Thesmar,1972年),让•吉泽里(Jean Guizerix,1973),多米尼克•哈尔福娜(Dominique Khalfouni,1976年),查尔斯•裘德(Charles Jude, 1976),佛罗伦萨克•莱尔奇(Florence Clerc),克鲁德•德•武尔皮安(Claude de Vulpian,1978)。
1969-1970年,约翰•塔拉斯(John Taras)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1978-1980年,维奥莱泰•维尔迪(Violette Verdy)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肯里斯•麦克米伦(Kenneth MacMillan)为芭蕾舞团编导了《梅塔波莱斯》(Métaboles,1978)和《四季》(Les quatres saisons,1978)
1980-1983年,罗塞拉•海托(Rosella Hightower)担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新的明星舞者有:让-伊维斯•洛尔莫和伊丽莎白•莫兰(Jean-Yves Lormeau and Elisabeth Platel,1981),莫尼克•卢迪埃(Monique Loudières,1982)和弗朗索瓦•勒格雷(Françoise Legrée,1983)。1981年,附属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编舞研究小组(Groupe de Récherche Chorégraphique)成立,作为实验新作品的平台,活跃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
1983 -1989年,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oureev)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上任后的鲁道夫•努里耶夫的事业再创另一个高峰,并将这个顶尖舞团更推向无人匹敌的巅峰!他编制了全新的舞蹈作品,重现19世纪伟大芭蕾的风貌。在他所编导的舞蹈,要求绝对的忠诚和坚持,严谨而精确,从不偷工减料,他从编剧到排演,从舞台布景到乐队演奏,他都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这个8 0 年代还上演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芭蕾的老剧院焕发了生机,从此,17、18世纪的古典杰作与从塞吉•里代(Sergey Ride)到约西•利蒙(José Limon)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一起在舞台上交相辉映;一些知名编舞如阿尔伯特•阿维尼内(Albert Aveline)、卡尔洛特•扎姆贝利(Carlotta Zambelli)、里凯泰•达尔森瓦尔(Lycette Darsonval)和伊维特•肖维雷也同样为舞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将自己的知识无私传授给舞团舞蹈学校的学生们。他强烈的个性与与芭蕾舞团一些主要舞者造成了一定的冲突,但他也帮助一些年轻舞者的职业生涯:在他的任期内提拨的明星舞者有:西尔薇•吉扬(Sylvie Guillem,1984年),伊莎贝拉•介朗(Isabel Guerin,1985年),劳伦特•希拉雷(Laurent Hilaire,1985年),曼努埃尔•勒格里(Manuel Legris,1986年),伊丽莎白•莫兰(Elisabeth Maurin,1988年),卡迪尔•贝拉比(Kader Belarbi,1989年)等人。在7个演出季里(1983 -1989),他为该团新编了《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1985)、《天鹅湖》》(Swan Lake,1975)、《睡美人》(1989)、《罗米欧与朱丽叶》(1984)《雷蒙达》(Raimonda,1983)、《暴风雨》(The Tempets,1985)、《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1985)、《灰姑娘》(Cinderella,1986)等。同时,还聘请外国的年轻编导为本团创作新的芭蕾艺术,如:安东尼•图德(Antony Tudor)的《丁香花园》(Lilac Garden),《幽暗的挽歌》(Dark Elegies),《树叶枯萎》(Leaves are fading),《通奏低音》(Continuo),约西•利蒙的《摩尔人的帕凡舞》(The Moor's Pavane)和莫里斯•贝嘉首演的《竞赛》(Arepo,1986),威廉•福西斯(William Forsythe)的《在中间》(In the Middle)和《有点提高》(Somewhat Elevated)(1987),约翰•纽迈耶(John Neumeier)的《晚祷》(Magnificat,1987)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新版本的《殉道者圣•塞巴斯蒂安》(Le Martyre de Saint-Sebastien,1989)。这一举措不仅给这些年轻人以实践的平台,同时也为古老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0-1995年,帕特里克•迪蓬(Patrick Dupond)继鲁道夫•努里耶夫之后成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在担任艺术总监期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引进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一些作品(《格拉斯小品》(Glass pieces),《G大调》(In G major),《在一次舞蹈聚会上》(Dances at a gathering),《步伐》(Moves), 《音乐会》(The Concert)和罗兰•佩蒂新版的《吉赛尔》,安吉丽娜•佩勒斯卡齐(Angelin Preljocaj)的《公园》(Le parc,1994),《榜上有名》(Annunciation,1996),《MC/14-22这是我的身体》(MC/14-22 (Ceci est mon corps),2004),《美狄亚之梦》(Le songe de Médée,2004)及由奥蒂勒•杜波克(Odile Duboc),丹里尔•拉里厄(Daniel Larrieu)和让-克劳德•盖洛塔(Jean-Claude Gallotta)首演的一些当代小品。自1990年以来,帕特里斯•巴特成为芭蕾大师。他作为芭蕾大师在这个位置上创作了《葛蓓莉娅》,2011年3月30日最后一场演出,离开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由劳伦特•希拉雷接任。
1990年,帕特里克•迪蓬参加了有工会组织的罢工“游行”活动,包括所有还建在的前任团长。上演新的芭蕾剧目还包括:马茨•埃克(Mats Ek)的《吉赛尔》,罗兰•佩蒂的《流浪艺人》(Les Forains)和《约会》(Le Rendez-vous,)莱奥尼德•马辛(Leonide Massine)的《三角帽》(Le Tricorne):乔治•巴兰钦的《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玛莎•格雷厄姆的《诱惑的月亮》(Temptations of the Moon)。他新提升了三名明星舞者:1990年为玛丽•克洛德•彼得拉加拉(Marie-Claude Pietragalla),凡尼•盖达(Fanny Gaïda)和加罗莱•艾尔波(Carole Arbo), 1993年为尼科拉斯•勒•里什(Nicolas Le Riche);新首席舞者:莱昂内尔•德拉诺埃(Lionel Delanoë),何塞•马丁内斯(José Martinez 1992年),阿涅斯•勒特斯蒂(Agnès Letestu,1993年)和德尔菲娜•穆森(Delphine Moussin,1994年)。他继承了鲁道夫•努里耶夫时代的辉煌,将芭蕾舞团又推向了一个顶峰阶段。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是演出各种保留剧目的舞团,而不是某一编导的工具。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芭蕾演变的积极见证人。她肩负历史的使命,是生气勃勃的艺术创作基地。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负有双重任务,既要保持古典芭蕾的传统风格,又要向现代开放。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继承着双重使命:亲身传授,保留珍贵芭蕾剧目;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1995年,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布里吉泰•勒费夫雷(Brigitte Lefevre)的手中,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致力舞蹈艺术创作,她继承了前任团长的开拓与保护并举的方针,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为数众多,涵盖了浪漫时期约瑟夫•马季里耶、塔廖尼的作品、古典时期马里乌斯•佩蒂帕等人杰作、俄罗斯流派的芭蕾舞剧、马撒•葛莱姆(Martha Graham)、约西•利蒙的现代舞、20世纪新古典主义有:乔治•巴兰钦、莫里斯•贝嘉、杰罗姆•罗宾斯、罗兰•佩蒂、吉里•基里安(Jiri Kylian)、约翰•纽迈耶等人作品及许多当代艺术家的编舞卡罗琳•卡尔森(Carolyn Carlson)、梅尔塞•坎宁汉(Merce Cunningham)、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皮纳•鲍施(Pina Bausch)、马茨•埃克、威廉•弗西斯、奥哈德•纳赫林(Ohad Naharin)、阿尔文•尼古拉斯(Alwin Nikolaïs)等。在保留经典古典剧目的同时,接纳了许多当代最著名艺术家,同各国舞团进行交流。还聘请多为世界知名编舞为舞团开发新的剧目。向杰罗姆•贝尔(Jérôme Bel)、达维戴•波马纳(Davide Bombana)、让-克劳德•盖洛塔、米歇尔•克洛梅尼斯(Michel Kelemenis)、苏珊娜•林克(Suzanne Linke)、爱德华•洛克(Edouard Lock)、约瑟•蒙塔夫(José Montalvo)、米歇尔•内伊雷特(Michèle Noiret)、安吉丽娜•佩勒斯卡齐、劳拉•斯克兹(Laura Scozzi)、伯兰卡•李(Blanca Li)、勅使川原三郎(Saburo Teshigawara)、奥蒂勒•杜波克(Odile Duboc)等一些知名舞蹈家发出邀请,为其创作全新剧目。这种平衡发展的理念举世无双。1997年,提升了何塞•马丁内斯和阿涅斯•勒特斯蒂。1996年12月,提升了扬•布里达尔德(Yann Bridard),奥蕾莉•杜邦(Aurélie Dupont),让-纪尧姆•巴特(Jean-Guillaume Bart)和吉莱娜•法卢(Ghislaine Fallou)为首席舞者。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从来都是演出各种保留剧目的剧团,而不是某一编导的工具。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芭蕾演变的积极见证人。她肩负历史的使命,是生气勃勃的艺术创作基地。它依旧是舞台艺术的秀场,承担着保留与创新的重任,接纳众多走在时代前列的编舞大师的作品。
然而,优秀传统并不能遮蔽了创新的生命力。创新始终都是剧院的标志性精神。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舞蹈艺术在法国获得了官方推崇的非凡地位。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始终在前进,在悠久历史的基础上向高超技巧挑战、向艺术先锋领域探索。
20世纪,在一系列芭蕾编舞大师的领导下,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目前,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主要分为加尼叶歌剧院和巴士底歌剧院两支,共这样,排练、演出以及巡回演出可同时进行。另外,还设立了一个芭蕾探索组,有十二名演员,短小精悍,常赴法国外省市或世界各地表演,平均每年演出五十场。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员平均年龄仅为25岁,是世上演员最年轻的芭蕾团队,能以庞大的演出阵容称雄世界,154位成员大部分来自伊丽莎白•普拉泰尔(Elisabeth Platel,2004年9月上任)主持剧院的舞蹈学校。(其中明星演员13名、主要演员15名、独舞演员38名、领舞演员31名、群舞演员51名)。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座举世公认的杰出学校。该校原先位于加尼叶宫内,考虑到学校的成功办学和自身发展需要,校址在1987年迁至楠泰尔(Nanterre)。团内等级十分森严,演员只能通过考试并且在有名额的前提下方能晋升。退休年龄为:女40岁、男45岁。明星演员由芭蕾舞团团长推荐、歌剧院院长任命。整个演员分为6级:明星舞者(Danseur(Danseuse)Etoile) 、主要舞者(Premiere/Premier Danseur(Danseuse))、独舞(Sujet)、领舞(Coryphee)、群舞(Quadrille)、实习生(Stagiaire),巴黎歌剧院舞团内部等级森严。演员们必须通过每年的职业选拔考试、并且在名额空缺的情况下方能晋升。
舞团选拔考试是玛丽娅•塔利奥尼(Marie Taglioni)于1860年发明的,充分体现了王权民主。管理层和演员代表组成的十人评审委员将对每个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说,舞团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军队,明星皆出身寻常巷伍……成功之路上满布荆棘:名角们都是从剧团最低级的演员做起,努力拼搏方才修成正果。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如今无人可及的成就正是来源于此:卓而不凡的明星,勤奋优秀的普通演员,以及重视舞蹈表演者的悠久传统。舞蹈演员虽与同行们休戚相关、密不可分,但同时又要忍受孤独,经受种种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考验。他们必须拥有优秀运动员般的强健体魄。同时,演绎各类艺术作品又要求他们有媲美艺术家的智慧。
附:历任艺术总监一览表
1673 - 1687 年:皮埃尔•波尚(Pierre Beauchamp)
1687 - 1729 年:路易斯•佩库(Louis Pécour)
1729 - 1739 年:米歇尔•布朗蒂(Michel Blondy)
1739 - 1748 年:安托万•班蒂耶里•德•拉瓦尔(Antoine Bandieri de Laval)
1748 - 1768 年:让-巴塞洛缪•兰伊(Jean - Barthélemy Lany)
1770 - 1775 年:安吉奥洛•马里亚•加斯帕罗•维斯特里斯(Gaëtan Vestris)
1776 - 1781 年:让 -乔治•诺维尔(Jean - Georges Noverre)
1781 - 1783 年:让•多贝瓦尔和克西米里安•加德尔(Jeau Dauberval et Maximilien Gardel)
1783 - 1787 年:马克西米里安•加德尔(Maximilien Gardel)
1787 - 1820 年:皮埃尔•加德尔(Pierre Gardel
1820 - 1831 年:让-皮埃尔•奥梅尔(Jean - Pierre Aumer)
1831 - 1850 年:让•科拉利(Jean Coralli)
1850 - 1853 年:亚瑟•圣-莱昂(Arthur Saint - Léon)
1853 - 1859 年:约瑟夫•马齐里耶(Joseph Mazilier)
1860 - 1868 年:鲁西安•佩蒂帕(Lucien Petipa)
1868 - 1869 年:亨利•朱斯塔曼特(Henri Justamant)
1869 - 1887 年:路易斯-亚历山大•梅朗特(Louis - Alexandre Mérante)
1887 - 1907 年:约瑟夫•汉森(Joseph Hansen)
1908 - 1909 年:莱奥•斯塔特斯(Léo Staats)
1909 - 1910 年:泰雷兹•斯蒂什伊(Thérèse Stichel)
1911 - 1914 年:伊万•克鲁斯蒂内(Ivan Clustine)
1919 - 1926 年:莱奥•斯塔特斯(Léo Staats)
1927 - 1929 年:尼古拉•古拉(Nicola Guerra)
1930 - 1945 年: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
1947 - 1958 年:谢尔盖•利法尔(Serge Lifar)
1958 - 1961 年:乔治•斯基比内(George Skibin)
1962 - 1969 年:米歇尔•德斯科姆贝伊(Michel Descombey)
1969 - 1970 年:约翰•塔拉斯(John Taras)
1970 - 1971 年:克拉代•贝茜(Claude Bessy)
1971 - 1977 年:雷蒙德•弗兰凯蒂(Raymond Franchetti)
1977 - 1980 年:维奥莱泰•维尔迪(Violette Verdy)
1980 - 1983 年:罗塞拉•海托(Rosella Hightower)
1983 - 1989 年: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oureev)
1990 - 1994 年:帕特里克•迪蓬(Patrick Dupond)
1995 - 2014年10月:布里吉泰•勒费夫雷(Brigitte Lefèvre)
2014-2016年: 本杰明·米勒皮德Benjamin Millepied
2016年- : 奥蕾莉•杜邦Aurélie Dup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