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冬,陈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办。闻一多说:‘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和平年代的我们,大概永远都没办法理解、体会,也不可能达到如这些前辈这样厚重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抱负。战火年代,活下去甚难,更难是还保持风骨、知识分子的体面,而最难还是在精神上、在教育上不懈地带领培育后辈,殚精竭虑地传承历史,以教育振兴民族,以文化支撑国人的精神。
艰难的时局里,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的大家,一众后来都成为了人杰的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除了汲取知识、技能,一心兴国外,诗词歌赋、中外文学,也都兴致勃勃地传扬、讨论,好浪漫的学者。
回到开篇那段纪录片中引用到的闻一多先生的话。抗日战争结束后,闻先生本可如大部分西南联大师生一般回京,但却选在留在昆明,为反对内战而四处奔波,尽一己之力。想到闻先生不久后的遭遇,看到这段话,就真的忍不住眼泪了。
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精神如此刚毅的人,有能力去为社会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