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05

中国医生:中国有医生

春节假期充值成功,四处依然一片寂静,除了社区广播的警示,没有焰火,没有炮竹,也没有奶茶和火锅。
打开微博,世界乱哄哄。
断货的口罩、哄抢的双黄连口服液、回答不出物资去哪儿了的红十字、视频里空手而归的武汉协和医生、确诊病例还在攀升,传来的却是新冠肺炎患者家属伤医的消息。前方是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扎根在一线是医生。
即便如此,医患关系依然是热点词汇。
医患纠纷里,是被砍杀的杨文医生,是左手手掌全断、恐再难执刀的陶勇还是防护服被撕破还被吐口水的医生。
但无论网络如何喧嚣,多数人都只能旁观。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医生》来的正好。
一:
“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说完这句话,特写镜头里的,停顿了数秒,然后顿顿了头:
“你知道吗?她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
《中国医生》的第一集开场。
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院 国家高级萃中中心 主任医师)讲了一个患者的故事。
生病的老先生和朱医生在病房的时候关系很好,后来病情恶化,没抢救过来。
患者的家属一边说着想撕碎他,一边向他倾诉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问题,要求看诊,看完诊,转头又投诉了他。
“她们也知道你是一个好大夫,她一边说着这个(把她老爷子害死了),一边还说‘我近来血压高你再给我看看’,但这不耽误她投诉你,理解吗?”
问完这一句“理解吗?”
朱医生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看镜头后面的人。
一边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担心自己会猝死,另一边还要承担因手术风险带来的投诉。
这个沉默的画面,匹配纪录片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
多么讽刺。
但理解与不理解,对医生而言,没有答案。
刀出鞘,弓上弦。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心脑血管绿色通道,需要医生24小时待命,相关链条上的所有医生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
八十三岁的老太太,在家突然晕倒,送入医院。
朱良付医生,作为脑血管二病区的主任,脑萃中绿色通道的组长。
一通电话,到岗。
问了情况,说了一句“太大了这个年龄”。
颅内有一个动脉瘤破了?如何解释这种晦涩的医学词汇。
“就跟咱们自行车骑久了,内胎上起了一个包”
CT扫不出动脉瘤的位置,老太太只能上手术台确认。
但上了手术台之后,也没能发现动脉瘤的位置。
这场景,如果置换到医疗剧里,下面一集要演什么,娱sir连台词都能写出来。
无非是质疑医生的判断,责怪医生让年事已高的老太太经受手术的折腾,进而提出其他要求。
但,纪录片镜头里的家属,冷静明理。
因为这位老太太的子女之中,有多名是医生。
所以“作为医生能理解,患者可能不太明白,医疗比其它的东西更复杂,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
娱sir不清楚,朱医生的职业生涯里遇到的胡搅蛮缠是否多于明理冷静。但人间百态,他们的眼,势必见过不少。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急性心梗患者,这是死亡率三成以上的疾病。
苗长青医生(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对送患者来的家属说:
“第一,跟家属说病情很危险;第二、需要准备钱,去急诊做手术。”
直系家属到场,心内科马云龙医生在家属选择了保守治疗之后,摸了摸额头,叹了一口气
“那好吧”。
三个字是对医患关系处境的妥协。
“怎么选择,完全取决于你们家属。”
但马医生依然再次向家属强调了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案,而在这之前,这句话他已经说过了2遍:
“ 对他来说,手术是救命的。”
这是他的职业操守和专业坚持。
家属还没选好,老人的心脏再次停跳。
情况突然,拥有选择权的家属茫然又无助,他们没有专业的判断,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经济情况尚可,这意味着医生的态度至关重要。
做手术与否,这条路,需要医生给家属指明。
“假如这个病人是你的直系亲属,你做不做,这就是你的良知。”朱良付医生知道,成千上万的医生都知道。
但病人家属难以判断。
除了抢救,医生还得做的,是抢救时间紧迫,跟家属交涉,得录音。
二:
第一集,是从业20多年的医生在表达诚挚,这他们对医患信任的希冀。
第二集,以成长为名,讲的是医生也是人的故事
毁掉一个医生,十数刀,也不过15年牢狱。
但培养一个医生,需要至少11年。
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即便本硕博连读,8+3年的规范化培训,也要11年。
培养一个朱良付那样的,需要25年。
一个年轻医生,博士毕业进入医院要先从住院医师做起,除了本科室病房内的常规治疗,还要在值班时处理急诊科的相关病例。
28岁的徐晔,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三年。
这一集播出时,全网都在关注他的高颜值。
但真正的打开了《中医医生》,什么医生文男主脸、现实版江直树,都不敌他侧着头对病人说的“小孩要生长发育,你现在也要生长发育,你把自己在想像成一个小孩子。”
语气温柔,冷静又不冷冰。
“你可能感觉到的他(病人)的痛苦,再乘以100,可能是他现在的痛苦。”
60岁的老刘,煤气爆炸烧伤,全身皮肤烧伤达到95%,老伴儿相对轻一些,家属受困于经济压力,不得已将老母亲送回了当地医院治疗。
老刘的孩子不孝顺吗?
不,他们孝顺,明理。“父母,谈不上孝顺,这是本分,应该做的。”
仅有的几个镜头里,媳妇还在小心翼翼的给老刘滴眼药水。
问题出在没钱。
老刘的治疗,前期已经花费了近30万,走完整个治疗流程,还需要过百万的费用。对一般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该借的借了,该上网筹的也筹了......
家人经受不住想放弃,徐晔抱着手臂,皱着眉头一点点解释,说转院太早,说老刘的创口没愈合,说护理的重要性。
却也在家属问到“最终也需要一百几十万,对吗?徐医生”时,露出了疲惫和无奈的神情“这个确实要凑一百多。”
为了老刘,徐晔再三争取,向医院基金会申请援助。
“哪怕只是把这段时间过了,愈后可能都会好一点,医生最怕的,其实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在听到“这个病人符合我们的救助情况”和“同意”之后,他抬手遮住嘴,松了口气笑了。
但即便如此,家属还是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出院了。
徐晔知道后,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病房站了很久,绕着老刘的病床走了好几圈,镜头里的他没有什么大表情。
但几度抬起拍栏杆的手,泄露了他的沮丧。
谁也不知道此时这个年轻的医生心里在想些什么,或许是想起了一个月前接诊的那位烧伤病人,同样因经费原因放弃治疗,最终离开了人世...
这种情况是徐晔遇到的是最常见,又最无奈的。
“你可以做到,但是没有给你机会,和你拼尽全力没有遗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他理解家属的选择,知道医院资助也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只是遗憾这不是用尽全力的结果。
三:
可,面对疾病与意外,用尽全力就能换取好结果吗?
陶勇医生的悲剧,让大众深挖了一个优秀医生的履历,他体现了当代体制对一个医生的顶尖要求:
水平高(科室临床骨干)+研究好(SCI论文)+平台高(北医+首医背景+三甲教学医院骨干)+接地气(医疗帮扶)
魏嘉也是这样优秀的医生。
从小就是学霸,5岁上小学,16岁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之后就进入了鼓楼医院工作,35岁就已经是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的副主任医师了,还成为了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这样的医生,加上积极配合治疗的病人,依然难以对抗日益恶化的疾病。
胃癌晚期的病人李燕乐观爱笑,所有的治疗都积极配合,纪录片没有说她的经济情况,但她始终保持笑容。
结果呢?
还是日益恶化的病情和只能配合药物慢慢观察的绝望。
这才是医患关系里永远无解的问题。
医生不能跟病患家属百分百保证“好”,他们能做其实也只是在手术前告知结果的可能性,回答这台手术的成功率是多少。
可面对生死,人心的瓶颈总是容易走到前头,选择性的忽视医生也是人。
2020年的这个春节,因为愚蠢,吃野味的憨批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难解的生存题。
镇守一线的医护人员,保下的是后方的我们,如果无法支援,留在家看看纪录片,多给些信任和爱护吧。
最后,跟着医生一起念一遍希波克拉底誓言吧。
希望带着医学理想的医生们,不要对这个世界失望:
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
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
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
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我不会考虑病人的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 信仰、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
我将保守病人的秘密,即使病人已经死亡;
我将用良知和尊严,按照良好的医疗规范来践行我的职业;
我将继承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崇高的传统;
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我将分享我的医学知识,造福患者和推动医疗进步;
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
我不会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
我庄严地、自主地、光荣地做出这些承诺。

中国医生(2019)

又名:医心 / The Chinese Doctor

主演:未知

导演:张建珍 / 

中国医生的影评

竹子
竹子 • 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