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1-27

影片未分级:MPAA到底是谁?

本片是2006年最出色的记录片之一。

MPAA是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简称。熟悉美国电影的人会知道MPAA就是给每部电影评级的权威机构(也是唯一的机构)

但是MPAA到底是谁?是谁来给电影评级,个中的方法和程序又是怎样的?却从来没有人知道。

记录片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就是电影从业者对于这个至高无上又神秘依旧的机构以及在其背后更广大的美国媒体审查机制的一次探访。

-----------------以下评论很长,慎入----------------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以前总作为一个标杆来衡量国内混乱的电影市场。一般美国电影分为G, PG, PG-13, R, NC-17。虽然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就好像被采访的一位导演说的“你总不能因为我说了5次FUCK就给我R,而他的电影里面出现了20次就给他NC-17吧。”但是很讽刺的是,说这些脏话,以及性爱场面出现的次数确实成为了给一个电影分级的重要依据。电影里面就举例在一个匿名影评人家里的垃圾桶里面找到评分单字,他们不但数FUCK出现的次数,还数做爱的时候呻吟的次数……绝对暴笑。

其实这一切都是表象,潜藏在背后的保守的主流文化以及大媒体集团对于舆论的控制(文化资本主义)。首先MPAA是哪里来的?MPAA的直接支持者就是美国的大电影公司,米高梅、FOX SEARCHLIGHT, 哥伦比亚三星,迪斯尼,环球……而这些大公司控制了美国市场95%以上的电影份额。而在他们的背后则是更广泛的大媒体集团:FOX, 新闻集团,Via com(维亚康母),SONY,迪斯尼。他们控制了全美90%以上的新闻舆论渠道。对于他们来说,电影分级制度既是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好代言人,也是实行文化审查最佳的借口。就像Kevin Smith所说的,一部电影从NC-17到R,到PG13,这里面并不仅是电影分级的问题,而是一个上百万、千万美元的市场。如果电影被列为NC-17(17岁以下必须父母陪同),那么制作公司就很难找到电视台去推销电影trailer(预告片在美国电影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武器),没有发行商愿意购买版权,没有地方宣传,这就等于判了死缓。特别对于那些独立制作的小电影,没有大公司的金元做后盾,几乎没可能吸引观众到戏院里看片子。

其次,借分级之手进行文化审查,才是最可怕的。电影分级的很重要标准是性爱场面(这也是本片主要攻击的目标),对于那些占据主流舆论的大公司而言,性可能是最可怕的文化杀手。电影里面采访的以为文化研究者就说到,其实美国社会一直很怕性,特别是不加约束的性会成为毁灭社会道德的武器(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些现在40-60岁的当权者,在70年代都干么了呢?我很想知道)所以他们所宣称的,要让“普通的美国家长”来审查那些大众电影就有了依据,因为这些是大众审美嘛。影片中提到,凡是出现了器官裸露或者除“传教士姿势”(Missionary Position)以外的全部变成R。是不是很可笑?

此外,语言暴力也是MPAA一直攻击的对象。但是就像Gunner Palace的导演说到的“很多电影中的语言来自生活。特别是记录片,更是直接取样,没有任何演的成分。如果我们都害怕面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语言,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说的呢?”

美国社会从来就不是我们在影视节目(好一个反讽)里所接触到的那样开放,相反的那种去“性感化”(电影中采访的一位女演员说的:de-sexualized)却一直伴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MPAA害怕同性恋、多人性爱、transex、或者任何“非常态的性爱”导致了这种近乎法西斯的审查行为。不管到底为了什么目的,只要有,就全部一刀切。这种文化上的反动和保守恰恰占据了主流媒体,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幕后大老板的文化价值观。

可恶的一点在于,MPAA实现这一切的手段,是借助于所谓“普通人”的观点来阉割艺术家的声音。Boys don't cry(这部电影以挖掘女同性恋的性别认同和悲惨遭遇出名)的导演Kimberly Peirce说到“谁是普通的美国人?我也是普通的美国人。我是一个女同性恋,我有一个爱人和一个女儿,我很爱她们,难道我的声音就不能被人听到吗?”MPAA雇用了很多电影评级人。这些人都是匿名的,不能对外公开。理论上是为了保护这些当事人“不受舆论干扰”,但是电影调查发现,他们私底下却经常接触那些电影公司的宣传人员。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评判电影,很多时候受到了MPAA主管人员的干涉,特别是在那些游走在级别边缘的电影。

电影的高潮在于导演Kirby Dick雇用了一个私家侦探(private investigator)来调查那些评级人的背景。结果那一干人等全部被这个外表平平的大妈(还是同性恋)给找出来,讽刺的是,其中居然有一个人是电影剧本作家。他们干这份工作的代价是3万美元。电影都没看全,而是通过看那些MPAA给他们送来的电影片段来定级。就是这一干人等,决定了美国所有电影的命运?听起来都觉得超现实。

MPAA的问题不仅在于匿名评级制度,让电影艺术家恼怒的是,你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2000年以前,一部电影如果被定位R或者NC17,你没权力再更改或者要求重评,后来MPAA改进了,给要求重审的导演事无巨细地列出了所有的“出格”的地方。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没有办法修改------特别是那些中小制作的影片。影片最后Kirby把自己制作这部电影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寄给MPAA,要求审片。然后在一个礼拜以后接到了MPAA副总裁的电话以及随后律师的电话,这些对话真是精彩之极。那一派官僚嘴脸和权威姿态暴露无疑。开始给了Kirby一个NC-17,导演自然不服要上诉。(期间还揭露除了天主教社团对于电影工业的重大影响),最后的一次上诉,MPAA的人告诉Kirby我们的governing board决定连NC-A17都不给你。Kirby要求知道到底是谁做出的决定。被否决。而等在门外的私家侦探告诉我们:这些人,就是各大电影公司的代理人。

这就是真相。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大媒体操纵的时代,哪怕连看似最自由派的好莱坞,也不过如此而已。审查和独裁,就是这个工业的真相。

我很希望热爱电影的人都去看这部片子。电影很幽默,一点都不死板,希望不要被我的长篇大论吓倒。额外提一句,既然这个片子把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惹恼了,那谁拍的呢?除了IFC之外,原来还有Netflix和BBC的身影哟!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7/01/26/785/

影片未分级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2006)

又名:影片尚未分级

上映日期:2006-09-01片长:97分钟

主演:科比·迪克 埃迪·施密特 阿利森·安德斯 David Ansen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导演:科比·迪克 / 编剧:Kirby Dick/Eddie 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