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片名很容易理解錯了,《永恆的猶太人》,其實是1940年納粹德國的反猶宣传片,曾在德國境內和佔領區無數次播放,將整整一代人洗腦,堪稱戈培尔及其第三帝國宣傳部的得意之作。

在這時長約一個小時的“記錄片”中,猶太人一直遭受著非人性的惡意詆毀。而隨著影片的深入,明目張膽的侮辱越來越令人作惡,最後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猶太人被形容是是“生活在人間的魔鬼”,骯髒、貪婪、冷血、陰暗、遊手好閒等等等等。他們見錢眼開,積累了巨額財富的同時卻依然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他們帶來瘧疾,所到之處鼠疫橫行,甚至一幅動態圖被用來顯示整個民族的遷徙過程與鼠疫的蔓延過程是如何的匹配。最終,影片以希特勒發表的“種族清洗”宣言作為高潮和結束。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觀眾再次審視這部影片的時候,只要稍許思考一下,就會發覺這裡面的“介紹”是多么的荒唐:爲什麽會有人賺了大錢卻還心甘情願地像乞丐一樣擠貧民窟?有一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老鼠的遷移跟隨著人類的遷移,而歐洲人(或許還有我們)都是從北非和中東地區遷移過去的,並非只有猶太人和老鼠作伴。

可就是這樣一部片面的、荒謬的影片,其選擇性的宣傳效果令人震驚。成千上萬(并非所有)的德國人就像著了魔一樣成為反猶主義者,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中。他們相信猶太人是戰前那場經濟危機的幕後黑手,也是導致他們失業無家可歸的罪魁禍首,甚至是這個世界上卑劣的低等動物。影片前段有許多猶太人沿街販賣做小本生意的畫面,而與之對比的是正在辛勤勞動的德意志工人形象(“哦,這跟那XX像極了,像極了!”)。猶太人唯利是圖的本質由此不言而喻。可笑的是,使用旁白中同樣的措辭,如果放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下的美國社會將會是一種褒獎,放在20世紀初種族主義盛行的歐洲則是一種歧視 -- "勞動才是光榮,商人都是寄生蟲"。難道做小本生意就不艱辛了嗎?

納粹,如其他所用的極權政府一樣,意圖通过在人民心中設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敵人或者假想敵的形象,来激發人民的不安全感和受保护欲,從而鞏固其統治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媒體的影響著實不可低估。那時的德國人,只要看電影聽廣播,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將自己暴露在納粹的反猶宣傳下。媒體一方面加強民眾意見,使原本的種族主義者成為更加極端的反猶主義者,激化民眾情緒;另一方面輕微地改變民眾意見,使更多的中立者、無意見者倒向反猶主義一邊;再加上社會關係的作用,反猶主義者成指數級增長,而反對的聲音近乎消失。當然,如果說單這一部電影激發了民眾的反猶情緒未免太言過其實。但我們至少決不應該低估這部電影對當時反猶主義的促進,同樣也不應該低估大眾媒體對受眾心理的影響。

戈培尔,这位纳粹党宣传部部长,也是哲学博士,在一次党的公开演讲中這樣提到(紐倫堡,1934):

“我們,已經成功地將宣傳轉變成一項真正的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它是我們征服這個國家的最鋒利的武器,也是我們保衛并建設這個國家的最鋒利的武器。……(如果不使用宣傳這個武器)我們會面對即便擁有權力也失去人民的危險,而一旦失去了人民,我們也就失去了權力。……我們要用宣傳這個武器,找到靈活可行的形式和方法,使人民的思考無效。”

是的,你所看到的,就是要你對自己的思考免疫。

永恒的犹太人(1933)

又名:The Eternal Jew / 死不绝的犹太人

片长:6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George Roland / 编剧:Abarham Arm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