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一个牢笼,将人们囚禁其中,苦闷如鬼魅般形影相随。生活不在这里,不在那里,到底在哪里?

《生活在别处》是2006年的一部瑞士电影,故事非常简单,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单单讲述三个乘坐火车的旅人,各自在路上的遭遇。这三个人包括一个一个少妇、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孩。少妇的目的地是法国马赛,她要去参加一场会议,在那里为自己做了4年研究的产品进行15分钟的演示,演示的结果将决定她是否能获得研究经费,如果失败了,她过去的付出都将付诸东流水。男子的目的地是德国柏林,他的女朋友刚生下一个男孩,他将到那里面对自己还没准备好的全新未来。女孩的目的地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她带上了所有的行囊,离开自小生长的瑞士日内瓦,将去到新的国度展开未知的新生活。

这三个旅人完全没有交会,少妇早早就在马赛下车,住进旅馆等待黎明的到来;男子错过了火车,留在车站里度过漫漫长夜;女孩则乘坐着夜车,一路奔赴目的地。这三个人各自在路途上遇到一个人,少妇在火车上遇到一个所有东西都被偷、身无分文的男子,出于好意,少妇让这个同样在马赛下车的男子住进她预定的旅馆,直到隔天清晨。男子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同样在等待的女子,偌大的车站里就他们两个,两人自然便整夜搭伴。女孩遇到的是火车上的乘务长,基于安全考虑,乘务长不让女性单身一人在车厢中,因为没有其他适合的旅客可以安排给女孩做伴,于是乘务长坚持整夜留在女孩的车厢中。

影片中谁都没有提到名字,谁也没有自我介绍。在那个夜晚,少妇因为身上的巨大压力,爆发了一场怒气;男子因为即将失去的自由,展开了一场冒险;女孩因为内心的彷徨不安,引发了一场争吵。在这之间,那三个因缘际会而与这三个旅人相逢的伴侣,谁也没有开口劝慰,谁也没有出言建议,只是在一旁陪伴着,让事情自然发生、让时间自己流逝。终于,太阳升起、天地光明,少妇去做演示,获得如雷的掌声;男子搭上火车,开始为新生的孩子制作成长日记;女孩在那不勒斯下了车,骑乘一台摩托悠游在街头。三个短暂的交会,什么都没留下,却又留下了所有。生活在哪里?不在这里、不在那里。生活在路上。这交会,就是生活。

米兰-昆德拉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生活在别处》,这句话随着这本书流传到全世界。生活在别处其实是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的一个诗句,而这诗句不仅造就了兰波的生活方式,更影响了西方一整代人的生活态度。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言语、不是思想。生活是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是彷徨、痛苦、狂躁、痴愚、神魂颠倒,生活是沐浴阳光、是无休无止地漫步、憩息、旅游、冒险、乃至于浪迹天涯。生活是经验的累叠,是过程的加总。这是兰波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在别处”则是兰波追求这种生活的宣言,是他坚持追求梦想、追求变化的态度。

兰波这种奔放自由的生活态度,在法国年轻人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并间接激发了1968年法国巴黎的“5月风暴”。5月风暴由巴黎大学生首先发起,因为对政府不满,极左派的大学生发起罢课,并占领校园。后来警方介入,与学生产生正面冲突,进而引起上千万的工人举行全国大罢工。为了解除政治危机,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解散国会、重新选举。最终,5月风暴以戴高乐再次当选总统而失败告终。然而,5月风暴虽然在政治是失败的,却在文化改革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5月风暴后,许多传统落伍的风俗习惯被摆脱,森严的独裁统治和等级意识被消除,进而催生了文化自由、思想自由、甚至性解放。5月风暴彻底改变了法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为现代法国打下开放的基础,为传统道德注入理性的血液。而在1968年5月的这场风暴当中,巴黎的墙垛上四处可见的是兰波的诗句:“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那里?生活在别处。


P.S. 贝纳多-贝托鲁奇所执导、于2004年上映的《戏梦巴黎》,讲述的即是5月风暴的故事,对当时法国大学生的梦想与行动有极为深刻的描绘。出演《裂缝》的女星Eva Green,在其中的表现非常亮眼。

真实人生在别处La Vraie vie est ailleurs(2006)

上映日期:2007-08-23片长:84分钟

主演:Sandra Amodio Vincent Bonillo Dorian Rossel 

导演:Frédéric Choffat / 编剧:Frédéric Choffat/Julie Gilb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