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9-01

禅林迷案:影片的逻辑问题

但是,仔细推敲,影片的逻辑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混乱。
布克事后提到的“钟响的时候,每个人在干什么”,根据镜头提示看,只有老和尚,吴潇和布克本人出现过。皮德贵目睹郑百川和孟丽在野河谷中苟合的镜头,其实已经是吃过午饭后了。钟声就是提醒游客中午十二点吃饭的钟。除了黄大兴不在(其实他当时已经掉崖死了),其余游客都在吃饭。吃完饭后,才出现上面三人的镜头。而这三人是最先发现黄大兴尸体的人。
黄大兴既然是从悬崖上被人推下的,他的尸体必然只能落在山脚下;住在山顶上的游客,短时间是无法突然跑到山脚下的。如果从山顶到山脚那么容易,小和尚怎么两次试图下山都没成功呢?警察怎么来得那么迟呢?所以黄大兴的尸体被游客们发现,也是不合理的。
吴潇无意拍到的照片道具,被编导用乱了。按逻辑应该是凶手沈婆婆无意中看到了布克虚构的小说文字,做贼心虚以为自己的作案过程一定被吴潇拍到了,于是偷了一张布克写的字条,塞进吴潇窗内,打算吓唬吴潇把照片塞在大殿香炉下,好让自己取走罪证。吴潇果然把照片放在了那里,但奇怪的是却被布克抢先拿走,而布克拿走照片又被另一双眼睛偷窥到,这个人却是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又给布克下了泻药,偷走了照片。而整个过程最急于得到照片的凶手沈婆婆却全程不在场!直到布克也死了以后,她才突然想起曾威胁过吴潇,才偷偷去香炉下面找照片,却被老和尚当场撞破。这太不可思议了,没有那么蠢的凶手。既然早早就威胁了吴潇,她就该是第一个尾随吴潇并试图去取照片的人。这段情节不如改成沈婆婆在布克死后才注意到布克写的文稿,才突发奇想跑去大殿香炉下找照片,叫做弄巧成拙。
从老和尚当着沈婆婆面分析案情的内容看,老和尚确实太聪明了,布克没想到的两个盲点,他都想到了。但问题是:既然想到了为何不早说?结果导致凶手继续作案,为灭口杀死了无辜的布克。钟响的时候,沈婆婆没在厨房,而在凶杀现场,因此午饭她煮糊了;出示刺纹,她更是主动伸出左手。当沈婆婆当众演戏掩饰自己时,老和尚都在现场,为何一言不发?到最后布克已经死了,老和尚才现身,慢条斯理道出他早已形成的推理逻辑,目的何在?难道就为了秀一把智商优越感?
在封闭的空间内,一旦有人被杀,必然会导致本就互不熟悉互不信任的几个人之间,胡乱彼此猜疑,客观上造成真凶几乎蒙混过关。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置身事外担任判官。这是编此类故事必要的常识。但是,这种胡乱猜疑必须要造成某些重要的真相揭露者因自己被怀疑而无法说话,才显得合理。剧中老和尚的人身和言论自由从未受到任何限制,这就不合理了,就成了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实际上起到了帮助凶手作案的作用。
分析完案情,老和尚就放任沈婆婆当场离开,未置可否,剧情又成了一切取决于沈婆婆会怎么做。老和尚分析案情时都说了“老衲我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这不还是袖手旁观吗?
这部戏只有沈婆婆的性格刻画,基本合理。但沈婆婆莫名其妙把黄大兴尸体上的刺纹挖掉,这个动作也显得多此一举。

禅林迷案(1986)

上映日期:1986片长:70分钟

主演:高遇常 杜晈 聊洪芳 彭江 

导演:李宪 / 编剧:朱中平/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