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5

喋血街头:传统价值的裂变

吴宇森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个人情怀之作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失败。
曾经一度,吴宇森是一个传统江湖道义的捍卫者,但是恰恰他处于一个有点类似于礼崩乐坏的大时代,金钱势力开始主导生活,因而所有传统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是商品化社会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对于曾经深受儒家家庭文化熏陶的华人来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内在焦虑,因为这一切和儒家一贯强调的人伦之爱,重义轻利是背道而驰,吴宇森对于传统的兄弟情怀充满了恋恋不舍,但他个人又无法阻挡住整个社会的潮流,因此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怀倾注了自己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之中,做道德最后的挽救,并且最终以悲剧收场,谱写了一曲传统道义的挽歌。
因而他的英雄片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激荡的时代共鸣,片中的主角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更像是一个传统道义的捍卫者,人物的存在有了新的思想根基,这是他和以前的人不同的地方。
有情有义、有理有由。
基于这样一种情怀,他的英雄片尽管在社会成分上是不如流了,但是在意向上却是高大的,以自由自身捍卫者固有的传统道义。因而才有枫林阁枪战的精彩流畅的视觉华丽感,首先是情感线的贯穿建立了观众的认同,令观众亦投身于枪战的快感和正义感之中。
对于这个片子吴宇森确实倾注了自己很多的情感,显然影片的主线是为了表达,金钱文化对于友情的破话和毁灭,以及在残酷条件下人性的裂变。显然在谋篇布局之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前面对于几个人的友谊视觉化的铺张过于浪漫化的浪费,以至于没有对阿荣之后的转变做好铺垫。剪得太快,时空跳跃过于明显都难以瞬间让观众建立起认同。更为关键的是暴力不但和内容分离,甚至产生了破坏,因为此处的暴力是友谊的裂变的暴力,已经没有了英雄式的正义和豪情。
当然有几场戏还是令人感觉深刻,尤其是梁朝伟的表演,梁朝伟在杀死张学友前的情感拿捏,情绪控制已不是一般的演员能够企及的。
对于此片吴宇森倾注了更多个人的情感,对于友情和人性的探索也达到了他所有影片的高峰,以前还是能简单的甄别出义薄云天式的善恶二元对立,而在这个片子中,是善恶的一种混沌状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揭开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人性之痛。
故事开始有了时代背景,人物有了可以依靠的根基,前半部对于兄弟情谊进行了浪漫化的铺张,对于暴力,以友谊的名义进行了舞蹈式的狂欢,可以称得上是暴力诗化剪辑。
战争之下,我们穿着文明的开裆裤。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战乱的环境下,在没有逻辑可讲的世界中,所有的私欲得到释放。对于死亡的恐惧——人类贪生怕死的本能;金钱欲望、求生欲望的膨胀,为了一箱金十几年的感情就没有了,为了自己,可以亲手去杀死自己的朋友。被人的生命不复有意义,人群在射杀之中倒在血泊里。
兄弟的子弹最痛
辉仔最后的生活是最令人痛心的,他的痛不但是子弹的疼痛,更是手足情意覆灭的信仰轰然倒坍。最后他看到了阿B,他应该是开心的,阿B跟他讲的那些往事,他应该感到欣慰,但是他什么都明白,最后把枪指到了自己的心中,他想告诉阿B,虽然我不能开口说话,但是我心里都知道。
失去自我的人
最后的阿荣血肉模糊,从他的脸我们可以读出他自我的丧失,但是他的灵魂并没有因为成功而安息,射杀自己朋友的心灵隐痛直到他死之前的那一刻,他也没有真正平静过。
而最后阿B的脸被处理成了割伤状,很明显地看出他是受伤最深的人,他还没有辉仔幸福,能够在朋友的理解之下死于真正地朋友的抢下。遭受着巨大的心灵创伤,是信仰的崩溃,是前途何在的彷徨。因而他的一声怒吼是对不合理世界的质问。

喋血街头喋血街頭(1990)

又名:Bullet in the Head

上映日期:1990-08-17(中国香港)片长:130分钟

主演:梁朝伟 张学友 李子雄 任达华 甄楚倩 袁洁莹 鲍起静 吴宇森 

导演:吴宇森 / 编剧:梁柏坚 Patrick Leung/吴宇森 John Woo/秦小珍 Janet Chun

喋血街头的影评

尼玛
尼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