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拍的是挪威二战后最大的暴力事件,77人被无辜杀害,包括大量的年轻学生,可以说是一场恐怖的杀人灾难。
电影整体来说比较克制,对故事的描摹是冷静的,包括凶手和受害者,没什么特别的煽情,但是除了展示一场疯狂杀人的人道灾难之后,这部片子找不到重点。导演无论是对罪恶,还是对正义,都缺乏热情。
电影从头到尾展现杀戮,抓人,审判,康复的全过程之外,满足于死气沉沉的叙事。
一部没有情感的故事片,看起来就只有一个字:乏味。
相比较之下,《盲山》的爆发更加震撼。最后的一击,让我们看到正常人被逼疯的瞬间。
影片开场的杀戮,简单,直接,毫无暴力美学的美感,学生们听到枪声,开始奔跑,突然被击倒,害怕到无法喘息,谁也不能预料下一秒自己是否能活着?只能逃,打电话报警,哭喊,压抑着声音。
这一段是最恐怖的,也是最丑陋的,让我们看到了暴力的绝对恐怖。但自此之后,电影变成了一滩死水。我们找不到答案,找不到寻找答案的缺口。
电影用了CCTV报导苦难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故事来展现对苦难的态度。
他有没有精神病?
法庭给他安排了两次精神检查,第一次检查出有偏执型分裂人格,第二次则认为是精神正常。如果法庭以精神病判定,那么就是进入精神病院,而且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相反,按照正常人来判定,他最多也就待个21年,到时候通过了安全评估就可以出狱。
精神评估是个相对主观的东西,很难识破真相,对于布雷维克这样超级理性的人来说,他可以装疯卖傻,也可以装疯卖傻而不自知。最后法庭否定他有精神病,大概率是受了政治的影响。
而布雷维克自己也放弃了精神病的辩护路径,为了严肃地阐释政治观点。如果被判定为精神病,那么这不过是一次反社会人格的杀戮罢了,而如果是作为正常人,则更容易把话题引向政治,而不是引向精神卫生。
政治和癫狂之间,瞬息之间。
他为了政治观点杀人?
影片没有展现的一点是,于特岛上的年轻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们是精英,是工党青年团的团员,而且,连总理都要给他们上课讲话。按照布雷维克的说法,他们未来是要执掌国家的。他之所以选择炸掉政府、屠杀于特岛,其政治观点就是杀掉当权者,发动政变。这些人在他眼里不是普通人,而是政治目标。
在他的眼里,这些工党们都是祸害国家、危害欧洲文明未来的人,所以必须除之而后快,斩草除根。所以,如果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的话,那么他确实是在发动政治战争,一种基于他政治观点的行动。这种行动,和历史上的左派革命、和伊斯兰教的恐怖主义袭击,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以暴力来展现理性的政治观念。
挪威法律以谋杀罪和恐怖罪来起诉他,只是在现行法律架构里的审判。但是他的行为还有另一个层面,那是政治运动,特别是政治和暴力的关系。对于这些政治观点,法庭既不能审判,也不能抹杀,只能任由布雷维克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在现代民主社会,反击他的政治观念,只能让位于公共空间的讨论和辩论。
旅行包先生也在法庭上辩护,他没有杀人,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让他触犯了法律。他的行为也是出于政治的,最后国家吞噬了他。在这个案子里,则是布雷维克撼动了国家,螳臂当车,最终归于一场新闻罢了。
暴力是沉默的,但是暴力背后所未能言的,又有多少?
他们该如何对待暴力?
电影展现了一位律师、一个受害者,从他们两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点。律师完全按照法庭的中立原则,为罪犯辩护,寻找最合适的辩护角度。情感上他不认同当事人的作为,但很较真,为了这个案子,连女儿都没法上学了。
奇怪的是,他可以为当事人出庭辩护,自己的女儿被无端驱逐,他怎么就没法拿起法律武器来呢?他还说子子孙孙对抗右翼的暴力,岂不是尴尬?
受害者是市长的儿子,一个精英能够怎么反击呢?从沮丧到上台作证,他眼里更多的不是仇恨,而是蔑视。他还在自我创伤的旅程中挣扎,还来不及面对这个恶魔。或者,走向正常的生活,就是他面对的方式。
他一次次凝视那个罪犯,但始终都没有看清楚对方的面容。这是什么场景?战场上大家互相杀戮才不相知,在一个国家里,你必须了解杀你的那个人的模样,因为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22 July(2018)

又名:0722:极右挪威(台) / 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 / 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 / 7月22日

上映日期:2018-09-05(威尼斯电影节) / 2018-10-10(美国)片长:143分钟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 乔恩·奥伊登 玛丽亚·波克 托尔比约恩·哈尔 乌里克·汉森·多维根 托恩·丹尼尔森 安尼克·冯·德·利佩 拉尔斯·阿兰兹-汉森 爱因德·伊恩沃德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 编剧:保罗·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Åsne Seierstad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的影评

嗯哼
嗯哼 • 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