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是各类电影中我的最爱。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拍摄的各类影片,普遍故事性强,艺术内涵丰富,既没有受到商业化的污染,也没有文艺化到象牙塔里,而演员表演、镜头切换、场景色调都是绝对的高水平,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看过之后往往印象深刻,感动长久。冷战时,苏联电影每每来到国际影展,必先遭到美国西方同行的冷嘲热讽。同样,每当他们看完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苏联拿来的东西确实好到让人无话可说。我严重的哈苏情节,相当的比重源自于苏联电影的影响。

《白俄罗斯车站》是苏联导演安·斯米尔诺夫的作品。影片叙事直接,运镜流畅,剪辑平实,是安·斯米尔诺夫的一贯风格。故事背景是60年代,开始的镜头,美的如同一副俄式水彩画,红色公墓砖墙、空荡荡的汽车,初秋的阳光照在渐渐变红的树冠上,没有喧闹,没有音乐,没有人声,凸显出墓地的空落与静寂。这样的环境下,4个多年不见的战友—水雷爆破手廖莎·季柳申科、无线电机务员杜宾什卡、工兵连长哈尔拉美奇、侦察连长瓦纽什卡在亡故战友的葬礼上相聚了,情节随之展开……

光荣的1945年已过去20几个年头了,同一支部队的战友们,各自经历了现实生活的琐碎与残酷,成为了记者、工程师、厂长和普通工人。虽然性情迥异,境遇身份也大不相同,但伟大卫国战争中,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共同经历和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泯灭。故事的主角们把参战战士最珍贵的东西从战火中带了回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里,保持了高尚健康的品格:珍视友情、不怕困难、胸襟豁达、正直勇敢、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主义。

安·斯米尔诺夫既是一名导演,也是出色的演员,所以对平凡人物内心世界拿捏准确,表现生动。整部电影,如同一首意味深长的叙事诗,把浓墨重笔放在人物日常生活、言谈举止的细节上,处理得很真实。战友们一起吃饭谈天,一起应对意外事故,一起拜访当年的战地女护士拉娅,一起唱起战争岁月的军歌《我们心中只想这胜利》来缅怀故去的战友、重温共有的记忆(这首歌很好听,旋律深沉雄壮,现代俄罗斯每年的胜利节,都会把它作为庆典活动的压轴)。观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来观察、玩味和思考,来了解老战士们的精神世界,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本质吧。

这部影片是1970年开始公映的,随后就成为整个苏联,对卫国战争参战将士表达敬意的文化象征点。据说,当年的苏联有很多人反复观看这部电影,每一次都可以找到为之动情的微笑和泪水。

我与《白俄罗斯车站》也颇有渊源。最早是大学时代在电视上看到,只看了后半段。但仅仅就是这后半段,拉娅(扮演者就是不久前,在授奖仪式上抱住普京的那位功勋女演员)怀抱吉他,和战友们一起唱起“在这里,鸟儿不再歌唱,白桦林已化为废墟……”的一幕,深深的震撼了我,久久不能忘却。

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哪!他们的人生,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战争,经历了光荣和英雄的岁月,然后归于平静,融入了普通人群,但当他们聚合在一起时,不论年龄、身份的变化,逝去和隐藏的一切会喷薄而出,仍然是一支让人为之动容和崇敬的队伍!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找寻这部电影,导演、配乐、演员的情况都有了了解,主题曲也找到了,甚至在多个俄罗斯网站下载到了大量片段、拍摄花絮和整部的俄文电影,可就是找不到带有字幕或中文配音的完整版。阿了门了!上苍有眼,素来被我贬斥的峨眉影业,今年放出了《白俄罗斯车站》的完整版,使我得偿所愿。

当危难临头时,俄罗斯人表现出的沉着、忍耐、不屈、顽强,会让任何一个重视尊严和独立的民族产生巨大共鸣。拉娅所唱的《我们心中只想着胜利》正是这种深植于他们民族灵魂中的精神表现。歌词如下:

在这里,鸟儿不再歌唱,白桦林已化为废墟,只有我们肩并着肩,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硝烟笼着祖国的河山,看城市燃烧成瓦砾,而此刻,我们的心中只想着胜利!以一当十,任何代价在所不惜!

战斗刚刚停息,命令又来传递,通讯兵发疯似地把我们寻觅!红色信号弹冉冉升起,机枪不间断地射击,而此刻,我们的心中只想着胜利!以一当十,任何代价在所不惜!

踏破无数阵地,战线向前推移,我们向着敌寇的大门步步进逼。有一天当我们回首今昔,也许自己也会感到惊奇,而此刻,我们的心中只想着胜利!以一当十,任何代价在所不惜!

前面炮声如霹雳,但它虚弱无力,无论敌人多么疯狂,也绝不会压倒我们,常胜的第十营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