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贝尔科实验》的存在,打肿了无数套路导演的脸。
我经常会推荐身边的人看一些电影,最近有朋友聊起来就问,我为什么补在安利了。我回答的基本一致,电影都是一样的套路,亮点太少了。
的确,一部片有一部片的特点,你让我看一个新片写一个短评很简单,甚至我每看一遍都能给你写一个不重样的出来,但是这不是我想写的本意。真正能让我有话想说的创意寥寥无几。
前几天终于把拖了好几年没看的《星际穿越》看完了。然而被各种科幻片科幻小说科幻游戏洗脑之后,我的脑洞基本已经很难被我自己掌控。看到开头小女孩研究书架上的“幽灵”,就本能地想到可能是很多年后的自己穿越回来所做出的记号……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坦率地说,脑洞太大并不是一件好事。
大片永远是套路的重灾区。公式化的电影剧情很大程度上可以磨灭一个人对它的热爱。换汤不换药的叙事方式也已经很难被观众日益增大的脑洞而满足。观众很清楚,《蜘蛛侠》不管翻拍多少遍,最后肯定把坏蛋干掉了然后皆大欢喜,可导演也很清楚观众即使在剧本没写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局,他们还是会老老实实去电影院看。这样的一个循环两边都不愿意打破,因为投资太过庞大,没有人敢用这么大的资本下赌注,而其后果就是剧本的质量随着特效技术的发展而与日俱减。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反套路的低成本电影。我不知一次地说过我喜欢的类型是北美的小成本惊悚片,其原因可能也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贝尔科实验》就是今年难得看到的一部小制作惊悚片,而其反套路的剧本更是让已经被大片公式洗脑的我无数次拍案叫绝。甚至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贝尔科实验》的存在,打肿了无数套路导演的脸。

电影的剧情极其的简单,或者说简单粗暴。
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社会治安很不好。这一天一家跨国公司的正在正常上班,大楼里面有男女老少好几十员工。突然公司触发了戒严模式,所有的窗户和门被钢板封死,没有信号没有wifi,然后一个神秘人在广播里说,两小时内你们自相残杀,干掉一半的人,否则我们会通过之前植入进你们体内的爆炸装置随机干掉你们中的60个。
这样的开场实为常见,但如此简单粗暴的也寥寥无几。印象里只有前几个月看过的一个通过处决高考不及格的学生来减少社会人口压力的电影能够和它媲美。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所有的反套路将在80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轮番登场。
我觉得公司的老板表现得很淡定,推测他可能知道什么。错。他也是一脸懵逼。
我觉得他让大家安静下来讨论对策,推测他可能有所计划,错。他只想自相残杀。
我觉得他在取得武器后把无辜的公司员工排成一排,但肯定会有人跳起来夺枪,错。他真的一枪一枪把那些人都打死了。


在其他电影里被奉为铁律的游戏规则在这部电影里就是儿戏。导演就像在对观众开各种玩笑一般地说,怎么样,想不到吧?就如同Happy Tree Friends一般,之前观众还想着看这些人如何机智地逃出生天,或者自作聪明地帮他们想办法。到后来干脆就是在等着看他们还能如何作死。
因为这部电影的游戏规则,就是不讲道理。它不是电锯惊魂里的竖锯,靠着极高的智商想到你可能会做的每一步然后提前设好陷阱,它只是欺负你。
员工们想把头上的爆炸装置取下来,广播响了:不准取,谁取炸死谁。
员工想挂一条求救的横幅在天台,广播又响了:不准挂,谁挂炸死谁。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就是在告诉你,我的游戏,我说了算。
黑人大姐从一开始就躲在地下室,一直躲到接近结尾。你觉得好机智啊,其他人杀来杀去从君子杀成畜牲,还不如她老老实实躲起来。结果大姐刚上楼,电梯门开了,门口是丧心病狂的老板,砰,爆头了。
人畜无害的胖阿姨拿着一个丑陋的护身符缩在墙角啜泣着。按道理这么可怜的人一定会活到最后的。然后来个疯子扔了一个自制的燃烧瓶,把她烧死了。
一群人杀了一个多小时,离30人的指标还差一个。按理说反派会想出一个奇葩的规则来杀掉这一个人,然而反派说话算话,噼里啪啦一顿按键,又炸死了31个人。之前费尽心力活下来的员工们莫名其妙便死于非命。
女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还算理智的存在,按照定律这种电影活下来的不是女人就是小孩。即使是最不按套路出牌的宁浩,在《无人区》的结尾也只有女主角活了下来。然后到了结尾,Boss一枪把女主角打了个透心凉。
男主抱着她说撑住。按理说她是死不了的,然后她抽了两下,死了。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人们喜欢《冰与火之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没有主角光环。直到奈德史塔克被斩首前的半秒钟,人们还在想谁会神兵天降地把他救下来。根深蒂固的主角思想已经限制了人们的思维过程,人们就会觉得,主角怎么会死呢?然后咔嚓,奈德人头落地。观众一脸懵逼,完了还要侥幸地问:“是拿易容术换了个假的吧?”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电影,《贝尔科实验》符合很多人对于烂片的定义。它没有剧情,只有无脑的杀杀杀,连一场像样的外景戏都没有,租一个办公楼,各种爆头各种血浆。你会觉得杀这些人有什么意义呢?主角不应该是历尽千辛万苦打破了坏人设计的游戏吗?按这样的拍法,这电影还有什么可拍呢?
从剧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可换一个角度去想,跳出剧情之外来看,这部电影的存在,其本身就是对于如今烂大街的主流大片发出的挑战与质疑。那些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主角,那些死于话多的反派。《贝尔科实验》就如同一根对着这些主流和套路高高竖起的中指。虽然纤细,虽然微不足道,难以颠覆这个资本横行的市场,但依然倔强地表达着自己的不屑。
《王牌特工》用什么烟花爆头的特效来避免血腥是吧,老子给你来真的。
女主总能活到最后吧,我就让你死在结局前。
这种反常规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国内甚至于好莱坞市场日益横行的商业片最为缺乏的。不见得一定要这么简单粗暴弄死主角,但继续把那些已经用烂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换一张皮就拿来上映,迟早会遭到观众和市场的淘汰。
《贝尔科实验》不是神作,但他有一个很有趣的思路。而很多时候,这样一个有趣的思路,便足以为一部电影赢得一声赞叹。


(完)

贝尔科实验The Belko Experiment(2016)

又名:办公室大狂杀(台) / 办公室大逃杀 / 别尔科实验

上映日期:2016-09-10(多伦多电影节) / 2017-03-17(美国)片长:89分钟

主演:小约翰·加拉赫 托尼·戈德温 阿德里娅·阿霍纳 约翰·C·麦金雷 梅罗妮·迪亚兹 欧文·约曼 肖恩·古恩 布伦特·塞克斯顿 乔什·布雷纳 大卫·达斯马齐连 大卫·德尔·里奥 格雷格·亨利 迈克尔·鲁克 拉丝蒂·休默 盖尔·比恩 

导演:克瑞格·麦克林恩 / 编剧:詹姆斯·古恩 James Gunn

贝尔科实验的影评

星魂
星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