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05-04

碧罗雪山:来讲讲地方性知识

影片冲突高潮营造的是人的需要与传统社会组织、图腾信仰、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的方法竟然是投奔政府政策。
不过,导演为了在主旋律里掺沙子已经努力得够多了。这一点值得原谅。
但是我其实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个村子一直都不能打熊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问题,到现在才出现了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一点什么。如果“不打熊”是一种信条一直被严格执行而村落与熊长期相安无事的话,历史上这种地方性知识肯定不是如影片中反映出来的那样死板落后,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的阻碍。

我们说地方性知识是什么呢?它一定是某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不打熊”肯定不是一种毫无理由的信仰,没有一个群体会为了熊是祖宗而认熊为祖宗。历史上熊可能是当地人的生态平衡链条中的一部分,就像草原民族因为狼会消灭黄羊保护草场而不掏狼崽一样,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掏,他们可能也会给你一堆英雄神话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行为,是有其产生依据的。
如果是平衡状态,不打熊也绝对不可能是完全不打熊。有很多民族打了猛兽,打完给它祭祀一番也是一种尊敬。片子里那种“完全不打”的迂腐信条可能只是为戏剧张力而设。

现代开发背景下怒江原始森林生态链条的断裂, 熊的天敌与食物骤减, 最终导致“熊”在这一链条中忽然失控。政府的“完全不能打”政策是对这种情况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带着因噎废食的色彩,反而造成了对当地地方性知识进行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破坏。
不过说实在的,现代化商业化的入侵下,即使政府不调节,这种地方性也会自己瓦解。比如木扒去剥树皮,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抢了祖宗的果子”,但是盗贩的利诱下这种行为已经不算什么。

而政府的介入,带来的不适也是必然的。
一觉醒来,山上的树也是政府的了,熊也是政府的了。传统的生计方式不管用了,地方性知识有违科学了……真的是无所适从。

说到科学,科学也不过是一种西方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罢了。在全球化的背景(社会同化)下,它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至于我们误以为它是普适性的“规律”与“真理”。

《碧罗雪山》的地方性知识最后败给了“环保”这个科学。意味着这个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又败退了一步。

碧罗雪山(2010)

又名:Deep in the Clouds

上映日期:2010-06-12(中国大陆)片长:93分钟

主演:汪普则 娜真叶 积阿迪 黑皮 胡春华 丰春梅 

导演:刘杰 / 编剧:存文学 Wenxue Cun/刘杰 Jie Liu

碧罗雪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