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派爷无比赞同这句话。
摄影机上一面一块小小的凹凸镜,不仅为我们还原了生活的真实面目;
更让我们从五彩斑斓的人生中,感受到生活残酷的真相和生命的重量。
今天派爷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有着这样的力量——
《持摄像机的人》
Cameraperson(2016)
这是一部美国的纪录片。
严苛点来讲,这或许都算不上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纪录电影。
因为这部纪录片的所有素材,全部都是导演之前拍摄作品的「边角料」混剪。
但是这样一部混剪而成的纪录片,在烂番茄上有着99%的逆天新鲜度;
连一贯严苛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86的高分。
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Indiewire评价这部纪录片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只有导演自身的人生履历。
导演基尔斯滕·约翰逊,是一名纪录片摄影师。
从业25年来,她曾经参加过40多部纪录片的拍摄;
其中包括了《华氏911》、《影片未分级》、《第四公民》等为人熟知的作品。
关于斯诺登的纪录片《第四公民》更是夺得当年奥斯卡奖的最佳纪录长片。
而这部《持摄像机的人》也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奖;
并且还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的自由表达奖。
正如派爷之前所说;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素材,都源于导演之前的拍摄素材和一些散碎的家庭录像;
但是正是这些碎片化的影像,却勾勒出导演个人世界的轮廓。
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
这些影像标志了她走过的路。
从战争冲突不断的巴尔干半岛,到落后荒蛮的非洲大陆;
从人们关注的热点案件,到战乱地区的实时画面;
从母亲患上阿茨海默症离开人世,到双胞胎女儿长大成人;
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都在这些散碎的素材中呈现。
这样的剪辑手法和纪录片《浮生一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同样碎片化的素材;
同样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
同样多彩而大不相同的人生。
不过《浮生一日》中,选取的大多是展现生活之美的素材;
可是《持摄像机的人》则把更多篇幅放在了那些生活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阿富汗,一个小男孩接受了导演的采访。
因为战争的炮火,他的一只眼睛失去了视力。
更可怕的是,他的弟弟被炸死在自己的身边。
而他目睹了全过程。
在波斯尼亚的村庄中,谁能想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下,隐藏着更多的罪恶。
村中的许多女孩在战争期间遭到了梦魇般的强奸和虐待。
在美国的家中,导演的妈妈站在风中;
她希望女儿不要把自己的病状拍到纪录片中。
随着病情的加重,母亲自己已经“忘了”这件事。
女儿看着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却无能为力。
她只能“背叛”母亲,把生活的点滴都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些零碎的素材,在普通观众的眼中可能无关紧要;
但是素材背后的故事,却可以击中每个观众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正如华盛顿邮报评价说的那样:
“这部电影证明了只要肯花时间聆听和观察,这个世界就会相互联结。”
而导演,正是那个把观众和未知世界联结起来的那个人。
她在五年后再次回到当年拍摄的波斯尼亚村庄,把自己的作品带给村里的人们。
大家看完导演的作品十分感激;
因为有人肯聆听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楚。
导演也向村中被采访的人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拍摄伊始,导演更多地是想拍摄战争所造成的伤害;
但是却不自觉的被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生活所吸引。

正是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才让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得以联结,并且成为朋友。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导演是不可以干扰纪录片中的客体以影响影片的客观性;
但是导演却偏偏这么做了。
她不仅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影片中;
更是在影片最后母亲为自己梳头的时候出镜了。
反其道而行,是因为这原本就是导演自己二十五年纪录片生活的全部回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和情感共鸣,甚至是不可言说之痛。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过:
“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
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属于彼此的那条线,不再踯躅。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持摄像机的人Cameraperson(2016)

又名:摄影机背后的人 / 摄像师

上映日期:2016-01-26(圣丹斯电影节)片长:102分钟

主演:克斯汀·约翰逊 

导演:克斯汀·约翰逊 / 编剧:多丽丝·贝兹利 Doris Baizley/莉萨·弗里德曼 Lisa Free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