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导演马克·艾萨克斯被告知只能拍带商业元素的电影,他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逐渐脱离客观记录轨迹。

马克的《电影创作家(The Filmmaker’s House)》入围了2020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浮世图景(Reality Matters)单元。浮世图景中是微观视角下的个体现状,亦即是繁华社会中折射出的宏观一角。在镜头之后,景框之中,不难领略到导演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反思。

以下为凹凸镜对马克进行的线上采访。

《电影创作家》,在家做电影

采访 米拉檬 飞檐

翻译 米拉檬

校对 飞檐

Q&A

“探索虚构与非虚构,真实与虚假的概念”

凹凸镜DOC:电影的开篇场景是您与制片人的线上会议。她告知您,之前发给电视台和制片公司的提案都没有过,并表示“电视台对连环杀手、床戏,或者有明星出演的项目感兴趣”。听到这样的反馈,您当时作何感想呢?

马克·艾萨克斯(以下简称马克):整部电影,包括开篇的部分其实都是虚构的。当然,这段虚构的情节是基于之前真实的经历。比如说,我们去广播公司或者电视台提案,除非是非常商业化的项目,不然得到的反馈一般都会不尽如人意。我想展现出这一点,于是就和制片人演了这么一个场景,以反映行业内部的现状。

凹凸镜DOC: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部分是纪录片呢。

马克:电影当中每一帧画面其实都是虚构的。当然,其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而且在片中,他们也在“扮演”自己。所谓“有剧本”,指的是确定每个场景发展的大致方向,并没有细到每句台词。

马克去医院探望流浪汉朋友,为他带去果汁

凹凸镜DOC:您和编剧搭档亚当·甘茨(Adam Ganz)具体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马克:亚当是在我拍了几个场景之后,才加入项目的。他跟我是同行,也在大学教书。有一次我们碰巧聊到了这个项目,我就问他有没有什么好的点子,这个故事要怎么发展。之后逐渐讨论到了场景中的细节,于是我就让他帮我一起开发这个故事。

凹凸镜DOC:所以在开拍前,剧本是没有定稿的?

马克:对, 我们完全是边拍边写,也不知道故事到底要如何发展。比方说,在片中我去医院探望流浪汉朋友。他在我们开拍几个月后,真的进医院了。那个时候,我大概清楚叙事的方向,可以在医院的场景中问出契合的问题。

凹凸镜DOC:你们的对答也不完全是按台本进行的?

马克·艾萨克斯:是的,在开拍之前我会跟演员讨论每场戏到底要怎么拍。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一些自己的发挥,但肯定是基于我们事先的讨论。

另一方面,有些时候我需要藏住一些东西,不剧透给当事人。比如,有一场在客厅的戏,保洁阿姨进屋发现,我的猫咬死了一只鸽子。我没有提前告诉她,因为想记录她真实的反应。

还有,我的阿拉伯女邻居在开斋节送好吃的过来,其他人事先也不知道。也就是说,片中的人物彼此是不了解对方的故事线和行动的,这样才会带出即刻的反应。

客厅中的保洁阿姨

凹凸镜DOC:如何让他们在表演中呈现最好的即兴发挥呢?

马克:片中的人物都不是专业的演员,所以我们不能排练,或者布置走位。他们也不懂怎么找镜头。如果这样去执行的话,效果肯定会非常差。所以我们必须去不断尝试,测试他们的反应,之后再稍微调整一下表演。

凹凸镜DOC:那么您怎么看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

马克:我觉得作为电影人,不管你拍的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在荧幕上展现的“真实性”和“真理”是非常主观的概念。其实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你获得的真实性来自所见所感,以及周遭的人和事。所以,这取决于你如何理解电影的主题,以及每个场景。有很多导演相信的那些真理,我并不相信。我看到有很多电影在情感层面上非常假,并没有同观众产生联结。其实我也想通过这部影片探索虚构与非虚构,真实与虚假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人物来表现普世性”

凹凸镜DOC:在这部影片中,摄像机就是您的眼睛。这种主观镜头、第一人称视角的伪纪录片是您最初的设想吗?还是试过很多种后,觉得这种方式是最合适的?

马克:过去五六年间,由于筹资的问题,我没有拍其他的长片项目。这个片子我也没有刻意去找制片公司提案,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不会投资的。我就想说,能不能拍个低成本的影片,这样可以保住我的创作自由。我想了很多不同的点子,不同的可能。有一天突然想到说,其实可以在家里拍一部电影,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概念。

然后我就开始拍了。但那时候,我不清楚这个故事需要多少个人物,具体都是谁;全片在家里拍摄,还是增加一些外景。所以,相当于边拍摄边开发故事。

凹凸镜DOC:您最后是如何确定角色的呢?

马克:我的出发点是,有哪些人物直接跟我的生活相关。比如说那位流浪汉朋友,他就一直在我们这片儿活动。

流浪汉朋友在马克家泡澡

另外,我希望展现“移民来到我家”的感觉。因为这是我生活在伦敦的体验。伦敦是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很特别。如果生活当中的各色人物,都能聚在同一个场景中,那会是怎样呢?

我就开始想,比如说,如果能让我的阿拉伯女邻居融入到这个故事中呢?我需要给她一个来我家的理由。再比方说,保洁阿姨和她母亲的故事其实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我把它移植到“现在”。我还挑选了两位花园维修工,他们代表着“伦敦的土著”。人选确定后,我就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场景能激发他们的互动和反应。

凹凸镜DOC:犹太裔导演、斯洛伐克流浪汉、穆斯林女邻居、英国维修工共处一室的设想既“全球化”,又很“伦敦范儿”。

马克:是的,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物来表现普世性。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人又能相互影响。究竟什么是“他者”,什么是“陌生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陌生人?在伦敦,在我家里,来讨论这个普世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还想讨论何为“电影人”。以纪录片为例,一开始我们可能不认识拍摄对象。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慢慢了解他们,甚至走得很近。你以为你很了解他们,其实不然。

凹凸镜DOC:“全球化”的选角是否也为了影片的发行呢?

马克:我没有考虑发行,只是想带出具有普世性的故事。其实,在拍摄过程中,我家接待了一位来自韩国的Airbnb的客人。当然我考虑过要不要也把她放进故事里,后来决定还是不放了,因为不太合适。

凹凸镜DOC:您是否考虑过选用中国的“演员”呢?

马克:其实我们这条街正好有家新疆餐馆,他家的面条很好吃。我特别想让老板参与拍摄,但最后还是没能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凹凸镜DOC:整个影片一直是您的主观镜头。但当得知维修工心脏病发作时,您把摄像机放在了录像带盒子上,跑去救人。视角由主观变为客观,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维修工心脏病发作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马克:因为我希望可以展现“大块头也有脆弱的一面”。

这个镜头的思路是,我听到他们的谈话,然后把摄影机放到地上。我必须要保证镜头的角度既能够录到声音,(其实我们录了好几遍音),同时我把摄像机放在录像带盒子上后,镜头能照到我的脚,我去查看他的情况。然后,切到隔壁房间,换回主观视角。像这样的场景,我需要仔细设计,但也不希望过度设计。

凹凸镜DOC: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您是如何约他们的时间的呢?

马克:影片呈现了一天内发生的故事,但整个拍摄历时9个月。首先,我要保证他们的发型、服装不会穿帮。我们每个月大概会拍两三天。有时全体演员都会到场,有时分开拍摄,取决于每个场景的需求。

我的确需要去考虑他们的时间。比如我的阿拉伯女邻居,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她的丈夫。每天都很忙碌,所以影片基本上真实展现了她的生活。而且,她丈夫当时不知道我们在拍摄,她都是悄悄溜过来的。

凹凸镜DOC:她的丈夫是如何评价这部影片的呢?

马克: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事儿。我的女邻居还没告诉他这个秘密。

凹凸镜DOC:但是中国观众都知道她出演了。

马克:他丈夫也不会去看电影。他就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

凹凸镜DOC:面对素人演员,在拍摄中你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吗?

马克:我是想尝试一些新鲜的概念。筹备阶段也看了很多素人出演的伪纪录片。我特别喜欢纪录片这种形式。对于我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纪录片不能仅仅记录,你需要深挖更多的内容。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到底如何实现这一点。如何利用真实的素材,讲述更深刻的故事。

“希望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凹凸镜DOC:在影片中,您和保洁阿姨针对《失去记忆的人》的录像带进行了讨论。您说这个项目让您产生了心理阴影,她帮您把录像带扔了。《失去记忆的人》是真实的项目吗?您有计划把这个片子剪出来吗?

保洁阿姨建议马克把“晦气的录像带”扔了

马克:这是真实的项目,但片子我没能拍完。我希望借由《失去记忆的人》,分享一个体会——你去拍摄真实人物的时候,自以为已经很了解他们,但最终你会发现,他们跟你想的不一样。就好像流浪汉来我家后,他展现出了我之前不了解的一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去探索如何对待陌生人。

我的确拍了《失去记忆的人》,但在《电影创作家》中,我改了些细节,因为现实的“失去记忆的人”的故事要更可怕。真的很可怕,所以没办法把它剪出来的。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够糟糕的了,我们应该分享些积极的故事。

导演在家中接受凹凸镜DOC的采访

凹凸镜DOC:我还在想,你把《失去记忆的人》的录像带埋在哪儿了?(片中马克和保洁阿姨把录像带埋了)

马克:他们还是在我家里,我没扔。其实这个故事的设定,也是希望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们如何互相帮助,在哪里要树立起藩篱。

凹凸镜DOC:影片的主题是面对陌生人热情好客,但你为什么最后拒绝了米尔克出院后再来你这里住几天的请求呢?

马克:因为我觉得不能够太过感情用事。在现实当中,我是不会邀请他住到我家的。他有他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不认为邀请他来我家就能解决那些问题。如果在片中,我真的邀请他来我家住,就很假。热情好客也是有度的,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电影当中,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现实生活当中,结局往往不那么美好。我也是希望能和观众一起思考,我们能在电影中做什么,我们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什么。

特别是纪录片创作者,我们要给观众展现外面的世界。世界上有很多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希望通过拍摄纪录片能够真的帮到他们。也许你的纪录片去到电影节放映,观众给你掌声,但我们的电影到底是否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改变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至少我不希望我的电影过于情绪化。

凹凸镜DOC:片中,您的妻子也出镜了。请问您的家人对影片有何评价呢?

马克:我的孩子们没有看全片,因为我不想让他们看到《失去记忆的人》的那段情节。不过,我们一共拍了9个月,有时候他们也会在拍摄现场。我女儿帮我拍了流浪汉喝酒的片段。我的家人们跟我共同经历了这个项目。

我妻子内心非常忐忑,她怕观众觉得她这人很差劲。但实际上,她并不是这样的人。

凹凸镜DOC:那说明她演技很棒,我们也会在文章中说明,您的妻子在片中的形象并非真实的体现。您现在也在大学教课,据您观察,目前纪录片的流行趋势是什么呢?

马克:居家纪录吧,在卧室创作电影就是新的流行趋势。

凹凸镜DOC:最后一个问题,您有没有钟爱的中国纪录片呢?

马克:我看的不是很多,但这一部你们肯定都知道-王兵导演的《铁西区》。虽然这片子很长,但我很喜欢。另一部是赵亮导演的《上访》。最近几个月我才有时间看片子,之前一直都挺很忙的。也希望大家能推荐好的中国纪录片给我。

特别鸣谢陆支羽先生贡献的问题

编辑:张劳动

影片IDFA版的预告下载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pGXq1W9lI

电影海报及简介选自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方资料

个人简介选自马克的个人网站

http://www.marcisaacsfilms.com/main.html

影片剧照选自《电影创作家》的官网

https://www.thefilmmakershouse.com

关于导演:

马克·艾萨克斯:

自2001年起已为BBC和Channel4创作十余部纪录片,并获得乔治·格里尔森奖、皇家电视学会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他在伦敦电影学院、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以及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担任客座讲师。

影片介绍:

电影创作家 The Filmmaker’s House (2020)

导演:马克·艾萨克斯

编剧:亚当·甘茨 Adam Ganz

马克·艾萨克斯 Marc Isaac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20-10-17(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影片介绍:

当电影人马克得知,下一部作品若不包含犯罪、性和大明星就拉不到投资时,他决定拿起摄像机,以自家为阵地拍摄电影。

两个前来更换篱笆的英国建筑工人暂时移除了他和邻居之间的屏障,随后,一个巴基斯坦女邻居入镜,善良的哥伦比亚家政被街旁斯洛文尼亚流浪汉的困境打动,五组人在客厅热闹地交谈起来。然而,接下来发展的事却越过了善意的边界,也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影片以看似随意的纪录视频准确地浓缩和描绘了英国当今的移民现状和阶级冲突,并在结尾才揭露了令人深思的讽刺内核。


电影创作家The Filmmaker’s House(2020)

上映日期:2020-10-17(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片长:7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马克·艾萨克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