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2-21

加里森敢死队:加里森敢死队

如此熟悉的音乐,如此亲切的画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每个周六的夜晚,往日里喧闹无比的城市街道都会变得异常安静,人们呼朋唤友,围坐在当时还算稀罕物的电视机周围,等待着一群英雄的出现。这群英雄既不是扒火车炸桥梁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是征战于林海雪原的剿匪小分队。相反,他们是一群长着大鼻子,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
二战后期,战局逐渐向盟军方向倾斜。为了方便开辟第二战场,美军组织了一支深入敌后的小分队。不同于那些经过严格正规训练的特种兵,这支小分队的成员全部来自监狱,虽然劣迹斑斑。可他们却都有各自的一技之长。他们中有擅长表演的戏子,擅长飞刀的酋长,长于开门别锁的卡西诺,以及神偷高里夫。在足智多谋的加里森中尉的领导下,这支敢死队屡建奇功,成为了一支令德军闻风丧胆的奇兵。
说到这部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在国内的播映,可谓是波折不断。1979年,随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文化方面的交流也随之展开。1980年,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了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这部新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美剧,虽然在美国放映时反响平平,在中国却引发了近乎万人空巷的追捧热潮。男主角麦克•哈里斯所佩戴的蛤蟆镜,就此成为了时尚与潮流的标志。不仅如此,男主角的言谈举止,神态样貌,甚至是游泳时的独特姿态,都成为了当时的年轻人们所模仿的对象。然而,这部剧集仅仅为当时的美剧热开了一个头而已。
就在同年10月,《加里森敢死队》的引进将这股美剧热推到了高峰。与今天的美剧热相比,当年的美剧热要来得更为疯狂,所影响的范围与时间也更加深远。《越狱》的热播并没有让国内监狱告急,《豪斯医生》的走红也没有在如今的社会上掀起一股医学热。但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八十年代,一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加之又是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进,却足以令众多年轻人为之倾倒,为之疯狂。于是,在街头巷尾出现了众多由在校学生与闲散青年所组成的各种帮派与小队,他们有的效仿酋长,苦练飞刀,有的学习高里夫,立志要成为一名神偷。当然,智勇双全的加里森中尉永远是年轻人们最想成为的偶像。这种模仿,今天看来当然显得十分荒唐愚蠢。可当时的年轻人们就是以这种看似无厘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这部剧集的喜爱。
然而,《加里森敢死队》所带来的并不只有欢乐,就在这部电视剧上映的同时,恰好也是整个八十年代社会治安最不稳定的时期。刚刚结束的文革让城市中一下子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长达十余年空白的精神生活让这些年轻人一直难以看清自己的前路。当《加里森敢死队》这个名字随着小小的电视机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了年轻人效仿对象的同时,也让敢死队这个称呼成为了许多街头流氓团伙的称呼。当时社会上一下子冒出了众多以自称敢死队的流氓团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后来被人戏称为“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的唐山菜刀队。这样的结果让这部剧集的热播已经远远超出了影视领域,而变成了全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或许是看到了《加里森敢死队》所带来的众多负面效应,于是在仅仅播出十六集后,一行字幕——“本剧播放完毕”便打碎了人们对这部剧集发展的一切幻想。事实上,这部剧集到此才播出了一半而已。关于这次停播的内幕,人们说法不一,直到二十多年后,在2003年出版的一本书里,才披露了当年的内幕,书中写道“这部26集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人们将社会的不稳定归咎于一部电视剧,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一回。
敢死队所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将德军用来印制假美元的电板掉包。听起来,这更像是一个发生在现代警匪片里的常见情节。然而,事实是二战中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伪钞战。
2008年2月24日,第80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在好莱坞柯达剧院隆重举行。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电影盛典中,来自中欧小国奥地利的惊险悬疑片《伯纳德行动》一举摘下了最佳外语片奖。伯纳德行动是纳粹德国从1936年起就开始策划实施的伪钞制造计划,纳粹德国将大批技艺高超的伪钞制造者关押在集中营内,印制大量伪造美元与英镑,然后投入美国与英国市场,企图以此扰乱同盟国的经济,从而在双方的对抗中占据主动。
所谓的伪钞战并不仅仅发生在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在亚洲战场,同样也有伪钞战的存在。在抗日战争的八年期间,日本侵略者共制造假法币40亿元,堪称世界伪钞制造之最。如此巨额的假币流入国统区,给国民政府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可以说,看似小小的电板,看似小小的伪钞,其破坏力并不亚于能伤人性命的真枪实弹。也正因为如此,敢死队的责任方才显得无比重大。
敢死队的第一次拦截行动功亏一篑,此时,深入敌后的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危险。这时,有些人开始动摇了。
在接触到《加里森敢死队》之前,国内的观众并非没有英雄的概念。然而,在大量国产老电影中成长的他们,早已将英雄与李向阳、董存瑞、王成这些经典的形象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看来,英雄意味着贫苦但光荣的出身,英雄意味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战友的团结友爱,英雄意味着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甘愿牺牲等一切优秀品质的集合体。然而,《加里森敢死队》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敢死队的队员们非但不是什么受过正规训练的战士,反而是一群来自美国监狱的惯犯。他们执行任务,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消灭法西斯,而仅仅是为了赎回自由身。
最终,贪财的惠勒被酋长杀死,结束了他在剧集中的一集游。然而,惠勒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弱点并非个例。作为一群刚刚从监狱中走出来的犯人,敢死队的成员们身上不可避免的要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即便是他们的队长加里森中尉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剧集的发展,他们却能逐渐克服掉这些自身的缺陷,最终进化为一个个真正的英雄。相比于那些国产老电影里永远一成不变的高大全式英雄,《加里森敢死队》无疑让中国的观众看到了另一种英雄,也是更真实更像普通人的一种英雄。也正是这样一种英雄观的改变,才让以后的国产影视剧中出现了谷子地、余则成这种人化的英雄。
干掉了胆小鬼惠勒之后,敢死队开始布置第二次的拦截行动。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得手之际,他们却被德国人发现了……
八十年代之前,由于能接触到的影片资源有限,当时的人们对于战争片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于国产老电影,要么是《红日》、《南征北战》这种讲述解放战争的史诗巨作,要么是《地雷战》、《地道战》这种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有关抗日战争的电影。对于远隔千里的二战欧洲战场,人们只能通过前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的影片进行了解。《加里森敢死队》让许多观众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二战中还有所谓的第二战场,而更重要的是,它让许多人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美国式战争片的魅力。
一支团队,一个核心,成员们各自身怀绝技,各司其职,最后通力协作完成任务,这种模式的电影在好莱坞可谓屡见不鲜。从早些年的《碟中谍》《偷天换日》到如今的《天龙特攻队》《敢死队》,这种小分队式电影在好莱坞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拍摄于1967年的《加里森敢死队》当然算不上是这类电影的鼻祖,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小分队类型的影视剧,却正是从《加里森敢死队》开始。因此,即便时至今日,“中国版《加里森敢死队》”依然是影视剧宣传中一个常见的口号,以至于有泛滥的倾向。前几年有一部《远东特遣队》,号称是东北抗日版《加里森敢死队》,又过了几年,又来了一部喜剧版《加里森敢死队》,名叫《非常出击》。最近这二三年,由于抗日剧谍战剧拍摄扎堆,各种中国版《加里森敢死队》可以说层出不穷。什么《绝密1950》、《特战先锋》、《战火中青春》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这些电视剧虽然剧情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模仿《加里森敢死队》的那套故事模式。要知道,现在可都是二十一世纪都过去十年了,咱们却还抱着人家六十年代的东西在抄袭模仿,怪不得这国产电视剧总被人批成是有产量没质量。
加里森中尉用自己的勇敢与机智征服了这些放浪不羁的属下,而敢死队的队员们也用自己利落的身手证明了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英雄。对他们来说,这场浴血冒险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而对于许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来说,从此以后的每个周六夜晚都将在激情与刺激中度过,而这几个老外将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精神偶像。

加里森敢死队Garrison's Gorillas(1967)

主演:罗恩·哈珀 西萨尔·达诺瓦 Christopher Cary Brendon Boone Rudy Solari 

导演:Michael Caffey / 尼可拉斯·科拉山多 / Georg Fenady / 约翰·佩泽 / 编剧:Mort Green/David K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