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影評,不講紀錄片結構與內容,只是想紀錄觀影後的反射性情感,但字數太多,豆瓣只讓我用影評格式發文。

喜歡這部紀錄片的原因不是畫面跟節奏做的多好,而是內容和我的生命經驗八成是貼合的。對於從小就拿筆畫圖到成年的人來說,尤其又是女性,在這部片裡我可以從幾個現象對照出不同於男性思鄉的情懷。我真正進入學校學畫是2008年讀高職的時候,那是全台灣美術教育名氣最大的學校,出過不少文藝領域的名人,不過這件事我也不是事先就知道,也是填學校分發的當下,以及很後來的人生才知道。按自己當時的學力,我無能應付讀死書的生活,其實是上不了任何一間高中的,即使這所最好的美術學校對學科要求不高,我也進不去。後來知道學校有夜間部是因為學校主任打電話來家裡招生,那感覺好像買贖罪卷,對家人有交代(即便這始終被他們視為“問題”),就輕鬆的入學,辦註冊手續就像登記交通票卷,跟著大批同齡人獲得這個階段合法身份。總之,為了避免品學皆不良的青少年們滋事,夜晚的學校是男女分班,我就這樣讀了一個假女校四年。在這四年之中以及往後的人生,我和當時比較親近的同學們走往不同的地方,她們大多沒有去大學完成高等教育,有幾個未婚懷孕,早早就結婚生子。每個人的遭逢都不一樣,被性侵、在酒店上班、替家裡還債、好賭、虛榮,這些是學習不好的未成年女性的大致生命背景,再依據我和她們當時親近的程度,我了解到一個人情感匱乏、尤其又是女性的時候,想要獨立但又和主流價值格格不入,那麼某種情感的投射、依賴為親密關系為基礎的交往狀態,就是她們的避風港,即使有任何不平,她們就是想要某種從小就丟失的東西,偏偏她們又說不明白那是什麼,直接順應本能是唯一讓憂愁解套的路徑。因為這些原因,她們會離開地方到遠方,她們不可能像《金城小子》裡的男人們留在家鄉,或許有一天哪個在城裡混過的人來畫她們,她們也不會想要被畫。就這點來說金城小子跟高雄小子在這片裡做的是有點濫情。在家庭的傳統價值裡,女兒就是要被潑出去的水(有些人也是恨不得永遠離開家),女兒要是有任何一種獨立自主的形象或能力都和人格問題掛勾。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著繪畫在當時的女性班級裡面意味著什麼,為了什麼而畫又為什麼放棄不畫?這是看完《金城小子》我留給自己的問題。


金城小子(2010)

又名:Hometown Boy

上映日期:2010-11-17(中国大陆)片长:72分钟

主演:刘小东 

导演:姚宏易 / 编剧:姚宏易 Hung-i 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