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11-15

金刚经:被审视的观众

理应在结尾出现于船头的帽子出现在了开头,使得结尾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另一个开始。这不是全片唯一一处让人不好理解的地方。按照惯常的逻辑,杀人这一行为理当在两个男人前往荡麦村之前刚刚发生,但据老人的回忆推断,儿子的死却不是近来之事。同样,两人同船而坐回忆往事的画面穿插在离开村子与到达河岸之间,而这一镜头更有可能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些反常不该被视为一种逻辑混乱,而是应当看成导演的精心设计,目的是让观影变成一种更具可能性和解释性的行为。

要更多地去理解这番用意,可以先来捋下故事的脉络。根据开头船上的通话推断,故事的时间线如下:杀人-坐船-乘车-进村-见死者父亲-离开-到达刻有金刚经立柱的河岸-唱歌。实际呈现的影像基本上也按此逻辑安排,除了在死者家里闪回到山洞里杀人灭尸的场景以及开头我们提及的反常之处。导演完成这一线索的排布,并能让观影产生更多可能性借助于两个道具:牙痛与手表。

车上老歪的牙痛引出了凶杀的器具--一把小刀(小歪的杀手身份)--小歪用它的刀面来当镜子使;同时,牙痛也引出死者父亲的这一关键人物(小歪手上戴的手表让老人想起儿子的死,愤而打了小歪一巴掌),他乡村郎中的身份遂被自然引出(见死者遗照背后墙上的贴字)。小刀--牙痛--死者父亲--手表--被杀的儿子--小刀,这一循环通过牙痛和手表这两个道具被完整关联起来,从而消解了巧合性(比如为何如此凑巧,两人在村里遇到的恰是死者父亲,而不是别人)。

将杀手自然而然地引进被害者家庭,除了能产生戏剧冲突,还能引发罪恶感,而这,看起来像极了命运的安排。联想一下短片标题“金刚经”和在结尾出现于立柱上的经文,便能明白导演此一用意。命运外化为影片开头打来电话的那个叫“花和尚”的声音(名字也有佛教寓意):让两个男人去杀人,让他们见到死者生父,让他们跌入道德深渊。而这位叫“花和尚”的人物听起来更像是导演本人,毕竟是他,一直在用影像审视着观众。

金刚经(2012)

又名:The Poet and Singer / Diamond Sutra

上映日期:2012-08-21(北京独立影展)片长:22分钟

主演:陈永忠 谢理循 

导演:毕赣 / 编剧:毕赣 Bi 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