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中央台电影频道看过这部电影,当时是错过了片头,后来也没记住片名,但剧情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前两天在“爱问”提问,知道了这部当年给我很深印象的片子是叫《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今天在土豆网把它找出来又重新看了一遍,重温了当年的感动,依旧是有点儿热泪盈眶。

从1992年开始以后,国企工人开始逐步地下岗失业,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达到了高潮,几乎一夜之间,几千万国企职工被买断了工龄,并失去了工作,但是,关于这种造成千千万万痛苦人们的悲惨现实却鲜有相应的影视作品对之进行表现。没错,关于这类问题,我们已经有贾樟柯的电影,但是,贾樟柯的电影却是多年得不到在国内公映的权利。只是到了这些年,下岗工人的情绪有所平复了,对表现他们的生活的电影的限制才有所放松,这时我们还看到了《横竖横》、《疯狂的石头》,以及这一部:《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相比贾樟柯的电影,这一部电影的批判意义似乎是弱了点,关于下岗工人的生活现状,比如低矮拥挤的棚户区,微薄的卖报收入,仿佛都只是触到了他们贫寒生活的一点浮光外表,新生代老板的蛮横无情似乎也只是触碰了一下资本家们的冰冷外壳,对资本以及资本家们的内在的凶狠无情也是浅尝辄止。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也显得俗套,让一个缺少文化训练,没有音乐基础的人执着甚至偏执地学练小提琴,这种事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应该不是一种常态吧,因此,这部片其实也充满了小资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以为底层人对上流社会高雅情趣的怀着浓厚兴趣,完全没有贾樟柯式的对上流生活的冷嘲热讽。

尽管有一些不足,这部电影还是很能给人感动的。或许就是因为它能以不太尖锐的方式触及了一些尖锐的问题吧。胡佐衡在精神病院拉琴的一幕或许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一个真理,真正能理解胡佐衡精神的却是那些被人认为是有精神病的人!看到这里,人们难道一点也不怀疑我们形成固定常识的谁是正常人谁是疯子的观念吗?影片的女主角也在与胡佐衡的对话中发现了早已失落的自我,当她(吴辰君饰)转身望向大桥一侧的平静的江面时,一种内心的疼痛被突然触及。关于“自由”的意识形态,是1978年之后逐步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的,其原出处大概就是苏格拉底的“发现你自己”的学说吧,稍有点联系的大约就是佛教的“自性”说了,但归根揭底,“个人自由”仍只能算西方人的舶来品。这种意识形态充满了美丽的谎言,有许多迷惑人的许诺,但身处底层的胡佐衡在它的潜移默化中似乎还是相信了的,他说,他以前都是别人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只有这一次学小提琴是他第一次为自己而活着。吴冰,胡佐衡暗恋的人,在回应着他的话时说,练琴其实是一件很纯粹的事,不应再上面附加太多别的东西。那么,是什么曾使他或她不那么纯粹了呢?这是两个底层普通人的“个人”的觉醒,也算是“自由”的意识形态所能结出的最好的果实了吧,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个掉了小提琴的失主却终于找上门来了,强硬地要走了(差不多就是夺走了)他的失物,那种劲头,仿佛胡佐衡连捡他失落了的小提琴的资格都不配吧。因为小提琴哪是他们这个“档次”的人玩的东西啊,因为他们这个“档次”的人哪知道什么叫小提琴,只管它叫什么“叽哩叽哩”的东西!其实正像“自由”是底层人民不配享有的权利一样……

“卡车”正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小提琴”正象征着这个时代许诺给我们平民百姓的那些美好前景,比如我们可以想象那是小康、现代化、共同富裕,等等。其实没有什么东西从卡车上掉下,就像胡佐衡卖报亭附近经过的一列长长的轻轨列车一样呼啸而去,一个时代正在把许许多多的胡佐衡们甩在一边。

卡车上掉下的小提琴(2003)

又名:卡车小提琴 / A Violin From A passing Truck

上映日期:2003-03-07(中国大陆)片长:100分钟

主演:赵亮 果靖霖 吴辰君 

导演:江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