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家乡为了逃离不公和死亡,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回到这里。”
荒芜的土地,稀疏的平房,阳光下一群孩子正在踢球,兴奋而肆意。如果不是因为那个触目惊心的片名,这可能只会让人联想到某个普通村庄的黄昏。
所以,比起《恐怖分子的孩子》,我更喜欢《如父如子》这个译名,至少它让观众不会带着先入为主的反感或厌恶,至少在开场的这一幕有阳光有欢笑,目之所及不是暗无天日的战争和惨淡荒芜的废墟。
那些所谓的战争夹缝中的快乐和水深火热,不过是旁观者的自以为是,能让他们快乐的事很多:他们可以笑着谈论那个被地雷炸死的同伴,也可以带着有朋自远方来的热情聊天吃肉。战争、炮弹、轰炸,这些听上去恐怖的字眼早已融为他们的日常,比我们在马路上看到车祸还要稀松平常。
影片的主人公奥萨马、艾曼以及一群和他们一样的孩子,就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
奥萨马的父亲是圣战的积极拥护者与参与者,这从他给孩子们的取名中便可看出。男孩们的名字无一例外,都取自那些“赫赫有名”的恐怖分子之名,比如奥萨马的名字就是取自本·拉丹的全名。
当他为自己能够在2007年9月11日当天获得一个儿子而对真主报以虔诚感谢,他认为这是真主听见了自己的祷告,并在911这个颇有意义的难忘日子里赐予他这样一份礼物。
他说得眉飞色舞又若无其事,宗教使他痴狂,圣战让他兴奋,他像一个小粉丝,对自己偶像的“光辉事迹”如数家珍,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恐怖组织及恐怖分子的狂热。
这一切几乎是无意识的,在他眼中,那些都不是恐怖活动,而是以真主之名进行的圣战,那些恐怖分子是明星,是英雄。他和他的同伴们就这样无意识地成了某种思想统治下的产物和棋子。
而他们的孩子,将理所当然地继承这项“光辉事业”。
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男孩们,可能还没有学会叫爸爸,就先会背《古兰经》,正如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选择,就注定要成为一名“恐怖分子”。他们是恐怖分子的孩子,他们也可能是未来的恐怖分子。
影片中,奥萨马和弟弟们捉住了一只小鸟,他们对小鸟的处理结果是将它杀了,就像“爸爸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爸爸我把这个鸟宰了”,这是全片很让人揪心的一句话。孩子们在诉说折磨小鸟的情景时一脸天真,甚至带着点模仿成功的自豪。
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在这片土地上,在某种信仰驱使下,这或许不是一个假命题,恐怖与暴力的种子早已在耳濡目染中埋下。
当奥萨马教弟弟们数学时,并不知道他教的知识是错的,正如他们从未意识到自己被灌输的信仰未必正确一样。对他们来说,辱骂信仰是一件多么肮脏的事。
玷污信仰的人,会被亲兄弟排斥,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打打闹闹中又玩作一团。所以,他们所坚持的信仰真的无可替代吗?
抛开恐怖分子的人设,他们和他们的父亲都不过是最平常的家庭。人性和亲情,依然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听孩子们说到将鸟杀死时,父亲给予“真主允许”的肯定,但仍叮嘱他们若看到小鸟在笼子里应该将它放了。
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排雷时,他一再告诫要当心地雷,无论此时他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还是对未来同盟者的角度,这样的关心应该都是出自本能。而他在与小儿子的逗弄时,眼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也绝非虚假。
他并不是生性残暴,但圣战高于一切。信仰让他在面对人质、实施恐怖行动时不会考虑到他所伤害的也是别人的孩子。
他是一个父亲,但他更是一个要为圣战奉献毕生的人,他爱他的儿子,所以他们一定要继承他眼中的光辉而神圣的职业。
也许,这就是世上最残忍又最令人心酸的子承父业。
只是他们从未想过,万事万物皆以真主之名,一句“以真主之名”掩盖了多少罪恶?这场以真主之名而进行的圣战,又将带来多少伤痛?
倘若不是以这样的身份出生,这些孩子或许有更多的选择吧。至少他们不会把探雷游戏和制作土炸弹当作最有趣的事儿,不会在爆炸和死亡中习以为常。
被做成土炸弹的塑料瓶被炸得稀碎,孩子们笑着叫着跑开,那一刻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的腿也被地雷炸去一截。
医院里,奥萨马的父亲呆坐在床上,近一分钟的画面里没有人说话。那一分钟里他在思考什么不得而知,是否有那么一瞬间让他对自己的坚持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答案大约是否定的,因为即便残废他依旧感谢真主,却未想过缓急疼痛的其实是药物。
看见父亲残腿的孩子们,哭了。镜头跟随独自一人的奥萨马走了出去,没有任何语言与声音。太阳就要落山了,他们的明天又在哪里?
飞走的孔明灯带走希望,但是他们作为“恐怖分子”的孩子,却无处可去。
奥萨马和艾曼以及其他适龄的孩子被带去了专门的军事训练营,在那里他们换上迷彩服带上头套,开始习惯枪弹在自己的脚边、脑袋边穿过,学着将害怕一点点磨掉。
但他们仍然会像个普通孩子一样,比较不同训练营给的零食多少;他们会想念家,什么圣战,什么信仰,都比不上回家。其实,他们也很迷茫,对未来将从事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多少清晰的概念,一切不过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如果他们有幸活成一个父亲,那么他们的孩子会继续走与他们相同的路。
戴上了假肢的父亲依旧是孩子心中的英雄,拆雷的金属碰撞声与房里婴孩的啼哭声混合成了最不和谐的BGM。而奥萨马和艾曼的人生也开始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表现优异的奥萨马将开始他漫长而危险的训练之路,而还没准备好接下来训练的艾曼则回到学校读书。
带着面罩的小战士和手拿课本的孩子背道而驰,从此开始两种可能不同的命运,正如奥萨马和艾曼。
影片在两个孩子分别前的拥抱中戛然而止,导演将不再见证他们的未来。
如果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那么导演无疑是切题的,在他的镜头中,孩子是绝对主角。他用了两年多时间来记录了这样一群生长于激进伊斯兰教家庭的孩子,无意替“恐怖分子”洗白(当然也洗不白),只不过是尽可能地还原一个被称为“恐怖分子”的、原生家庭的真实生活。
对于这个让人感到恐惧和反感的群体,直到有人走近他们才发现,比恐怖行为更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行为会在无意识中代代相传。
对他们来说,生而为了圣战,生儿也是为了圣战。这是一种靠信仰连接起的亲情,这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悲剧。
如父如子,这场关于家乡和故土的梦魇仍将继续。

恐怖分子的孩子Of Fathers and Sons(2017)

又名:恶魔的育成(港) / 父子之间 / Kinder des Kalifats

上映日期:2017-11-15(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 2018-11-16(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阿布·乌萨马 艾曼·乌萨马 乌萨马·乌萨马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 / 

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