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共五集分别是鲜、偏、时、精、造。感觉都未能扣准这些主题完整而全面地介绍。选材上感觉也不是很有代表性。另外第二集就杀出一个“偏”,让人有点触目惊心。第五集提出:潮汕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粿?可是到最后也没有总结概括一个答案。而且潮汕的粿,哪只那么几个品种啊?实在是太多好了吧!可能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面的好几季吧。还是值得一看的。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看随手笔记。
老广的味道•第一季(2016)
第一集•鲜
既捞既食,鲜宰当下。
汕尾红海湾。麻鱼学名海鳗门鳝。咸菜炒麻鱼。咸麻鱼。
广州增城荔枝菌 五月菇。菌尖半打开状态为最佳,无法人工培育。伞未全打开的用来清蒸。伞打开的用来滚汤。清汤荔枝菌味道清香可口。
珠海斗门乾务。重壳蟹有两层壳。一软一硬。100斤青蟹大约有一斤重壳蟹。 养蟹喂食蚬仔。芦苇叶可成为隔离青蟹互相格杀的屏障,从而保护脱壳的重壳蟹。清蒸。蒸蛋。炒鸡肉。
清远笔架山。李建强清远鸡,放养180天的走地鸡。
惠州南昆山。冬笋,夏天采茶,冬天挖笋。五花肉炒冬笋。四季都有笋,冬笋最佳,其次春笋。韶关南雄。酸笋。新田村姓氏节,酸笋鸭。
惠州罗浮山。养生盆菜迎新宴。酥醪村。桂皮八角焖猪肉。
食在当地,食在当下。食物从产地到餐厅或餐桌之间的食物里程越长,餐饮成本就越高,食物品质也越差,采摘后尽快食用是最好确保食材新鲜的方法,所有的味道其实都是每种食材对自然生长的记忆,尽快食用“鲜”也就是对这种记忆的最大保存。
第二集•偏
湛江遂溪草潭水蚯蚓(沙虫)蒜蓉粉丝蒸沙虫。十斤沙虫出一斤沙虫干。
中山禾虫,每年九月初一以及十五是禾虫最多的时候。100多元一斤。
肇庆广宁竹鼠。吃竹子,肉清甜
广州番禺钟村三宝:桂花蝉(钟村瓜子),龙虱,田鼠
桂花蝉非蝉类,是水甴曱,治夜尿
梅州平远仁居红菌豆腐,客家人喜欢吃豆腐。红菌豆腐含有一种纳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平远名菜红菌豆腐。
肇庆广宁,有伟哥之称貌似蜂蛹的竹虫,70元/斤
吃昆虫这些让外地人惊奇的事情,对于老广来说,就是惯常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差异,更关乎的是地理环境,对于这些食材“偏好”,只是岭南人的祖先,感激大自然的慷慨,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罢了。
第三集•时
不时不食。吃当季食物,既能确保新鲜,也最护益身体。广东人讲究“时食”,耕作者们更是保留传统,保留对节气的尊重。对他们来说,时令从来不是随手翻去的日历,而是水稻的生长,食材的挖取,腌菜的晾晒。千百年后的今天,他们按照大自然拟好的菜谱,依时种养,顺序收获。
冬至:广州增城迟菜心。盐水菜心。
春分:去湿清热木棉,配白芍,茯苓,赤小豆,白术,扁豆,薏米,淮山。夏季加金银花菊花煲水喝。春食花秋食菌。
谷雨:湛江徐闻菠萝。菠萝蛤蜊汤。菠萝咕噜肉。
芒种:龙舟饭。竞投烧猪。
大暑:汕头。薄壳米,澄海盐鸿。薄壳粿。金不换(千层塔)炒薄壳
秋分:秋风起,食腊味。广式腊味饭。东莞吕衬婵腊味厂。矮仔肠。
立冬。养蛇户莫广昌。椒盐蛇块。
顺德: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粥底蛇火锅。蛇羹。
尊重时令,就近在本土选择食物,依然是老广的饮食哲学。也许按规律行事,按规矩做人,不逾越,不放肆,更是老广“不时不食”所传递的精髓。
第四集•精
饮食之道,存乎一心。精挑细选,精准烹饪。这种貌似平淡的“食”则背后,是老广食得精者深入骨髓的追求。他们化身科学家,随天气时节环境的变化,在物种万千的大自然中寻找最佳配方,在无穷尽的搭配实验里,破译隐藏的美食密码。
生蚝 蚝爷陈汉宗 秘浸金蚝皇 家乡汕尾红海湾。农历九月到第二年三月是蚝最肥美的时期。
广州西关。原亚视美食节目制作人May姐黄丽梅。开点心店:點一籠,香港师傅石锦洪
(曾经是利苑的点心总厨)。台山北徒镇渔民林东秧,虾饺之虾的来源
麦广帆,鲍鱼大王杨贯一的徒弟。中山小榄 麦广帆的故乡, 荷叶烧鸭,清香荷叶饭,荷香五谷隔水蒸鸡(莲子眉豆玉米?),酸梅豉汁蒸鳗鱼。干鲍属于收藏越久越金贵的食材,五、六头干鲍可给女儿当嫁妆。存放几年后会起一层白色的霜状物质,不是发霉,而是盐分渗出表面。两头三头的干鲍很少见。
张新民,汕头市潮菜研究会创始人,记者出身,开办潮汕文化专栏后,成为了美食家。
汕头牛田洋养蟹福地。生腌膏蟹。鲍汁焗花胶。公胶口味比母胶好。保存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量会变轻,颜色会变得更加金黄,药效会更好。
广州张张无忌,美食摄影师。炭炉羊腩。
无忌醉街Chris的T馆
厨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食材本身的特性表现出来。
善待食材,把每种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精打细算,简单如一日三餐,都能打理出入口难忘的滋味。正是这种日常的精致,这种对食材的用心研究,对食物的达观与尊重,才是老广味道真正的灵魂与格调。
第五集•造
一百双手能造出一百种不同的味道。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奔放,有的温柔。千百次重复同样的动作,只为了在老广们心中比天还大的两个字“好吃”。手与心相连,在冰冷的机械工业时代,匠人手造的食物,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是浮躁世界里,手艺人对生活的热忱和坚守。
汕头澄海郑锦辉郑少君夫妻的老潮兴粿品店。
潮汕粿品制作技艺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每个时节都有相应的粿品需求。
鼠(粬)壳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鼠壳粿 韭菜粿 红桃粿
不煎不炸没好果。吃的就是它的香酥。
潮汕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粿?
粿,贯穿在潮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暖胃,暖心。
广东肇庆裹蒸粽。芒叶是包普通粽子用的叶子。裏蒸粽用的是柊叶子。高佬苏。(苏少菲)
梅州大埔小吃文化传承人人 丘怀玲 老鼠粄(米粉) 笋粄 (木薯粉)鸭(压)松羹。忆子粄 发粄 算盘子
番禺沙湾王秀甜水牛场(沙湾奶牛皇后。)双皮奶(水牛奶+鸡蛋青+白糖)。最好的双皮奶是勺子在上面放置,取起时勺底不粘双皮奶。
汕头达濠。鱼丸店。那哥鱼去骨剁碎加面粉、蛋清搅拌,捶打15分钟。紫菜鱼丸汤。墨鱼卵粿。达濠蒂蒂香鱼丸店。
广州谭卓南水培蔬菜(澳籍华人农业博士)。帽峰山白山村,水耕种植实验与参观基地。
水耕种植更环保更健康。
这些来自广东民间的美食手作者,他们的匠心,他们对制作食物每一道工序的要求,已然隐藏在了日常的习惯之中。习惯慢慢演变为一种常态,进而延续为一个传统。而这种习惯和传统就是他们的大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