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卢旺达大屠杀期间,一个叫保罗的男人,用一所饭店以及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住了千余难民性命的故事。
而这样的电影,就像任何战争题材的电影一样,有一些必然的规律可循。
无路可走之时,有那么一个人,带着一个希望出现,跟随他的脚步,就能在生命的另一侧靠岸。

如果说和《辛德勒的名单》相似的话,感觉真是够悲哀的。
人们总是不能自己救自己,一点也不能,那些与生俱来的户籍、血统,或者是人为的标签,就成为了死亡的理由,人类的噩梦不仅来自屠杀,更充斥着盲从时的理智丧失。
这种情景,在过去的时代都套路清晰。

卢旺达饭店很像是《金陵十三钗》里的那座教堂,战乱中唯一可以因为某种权威的震慑而得以成全生存之地。
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发生的灭顶之灾,在这过程的推进中,我想杀人的快感必然不是推动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的动能,更根本的是头脑被点燃的种族主义的猖獗热情。人类的感情如果相通,那么没有人会从毁灭中获得快感,而是从他人所煽动赋予的另一种所谓的民族情怀。

就像杯追杀的人群不能救自己一样,那些参与杀戮的人群,也没能从被召从摆布的声音中挣脱离开。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主流声音唱响在整个时代上空的时候保持缄默?
请不要轻易地承诺,毕竟这种事我们都有过先例。
例如文革。
文革中有多少人失去生命,如同曾经邓小平对意大利记者所说的那样:
“永远也统计不了。因为死的原因各种各样,中国又是那样广阔。总之,人死了很多。”

电影的结局往往都有一些超脱现实的美化,以免太生动的场景,让太多的人无力承担。
毕竟不是所有可爱的精灵,都能在劫难中得以保全。
所以我会更愿意阅读《金陵十三钗》的那个结局,原著的结局,用自己去保护了其他女学生生命的风尘女子,在这场屠杀之后,灰飞烟灭,面目全非。

这才是所有战争结局的真相。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诸多战争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得不多,甚至也无心再追寻那一幕幕的残忍,这不是什么羞于吐露的事,毕竟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以及应该不知道什么,其实都早已被一手策划。

毕竟大多数的祖国都无非要你该爱就爱,该生就生,和平年代有爱人可玩,战争年代有子孙可献。

所以,我想通过任何催泪的战争题材的电影,真正应该去意识到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幸存和英雄的存在,便以为人性的感动能取代一切。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2004)

又名:卢安达饭店(台)

上映日期:2004-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05-03-04(英国)片长:121分钟

主演:唐·钱德尔 苏菲·奥康内多 华金·菲尼克斯 尼克·诺特 哈基姆·凯-卡西姆 托尼·戈罗奇 法纳·莫科纳 大卫·奥哈拉 莫苏西·麦格诺 西莫·莫加瓦扎 卡拉·西摩 罗伯托·西特兰 德斯蒙德·杜布 蕾乐蒂·库马洛 

导演:特瑞·乔治 / 编剧:凯尔·皮尔森 Keir Pearson/特瑞·乔治 Terry George

卢旺达饭店的影评

恰恰
恰恰 • 自救
DAISY
DAISY • 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