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棉花不种了,农民的辛苦依然存在;列车远去了,记忆的拥挤仍然还在。
一部纪录片,唤醒了记忆深处的一些片断。
这些片断于某些人陌生,于某些人来说,却是他的家乡。
-----------------------------------------------------------------------------



看纪录片有一种偷窥别人隐私的感觉。

正如在农村老家的时候,搬一个小板凳坐到众大妈旁边,听他们讲东家长西家短,张家媳妇儿不要脸。

震惊于徐童《游民三部曲》的暗黑(算命、麦收和老唐头),也感动于周浩的接地气。

周浩的纪录片涉及很多种题材。比如,讲农民工生活的《厚街》;讲社会小混混的《龙哥》;讲派出所日常的《差馆》;讲高三学生生活的《高三》;记录官僚日常的《书记》和《大同》(这两个猛!好奇导演是怎么说服县委书记和市委书记要跟拍他们的);以及讲农民和工人的《棉花》。

其中《棉花》和《大同》分别获得了2014年和2015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第一次听到《棉花》是在看金马奖颁奖直播的时候,那时我还诧异,这个录片名字是如此直白,而且涉及没落的纺织业题材,到底能有多好看呢?

看过《棉花》后,恍然大悟。原来那里展现的,就是我父母的日常和我所经历的触动。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平原。这里的农民提高收入的方式大多是选择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相对于小麦和玉米这种一斤只能卖几角钱的粮食作物,三四元一斤的棉花对农民来说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华北平原是富饶的,可是无论在哪,农民的生活永远是最苦的,而且没有一样农活是轻松的。

假如你看过《小森林夏秋或者冬春篇》里的爱酱在大山里的劳作,并对着大地母亲搔首弄姿,导致你产生想做一回农民的想法,也只能祝福你去日本做农民吧。

虽然生长在农村,我却是拿做作业当借口的那种四体不勤、好吃懒做的人。

正像片中的红和强姐妹,终日劳作的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让我们一门心思读书,很少让我们干农活,只是偶尔带我们去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

从开始种棉花的那一刻,农民的辛苦就一刻也没有断过。

春天的时候,开始平整土地,选种子,播种。

再到后来,一遍一遍地,一株一株地给棉花整枝打叉,还要一遍一遍地喷撒农药。

这个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天,农活也越来越重。顶着骄阳,一株接一株地修理棉花株。

望不到边际的棉田带来的绝望,犹如初学者到游泳池的深水区里游泳,不容有懈怠,心里恐慌却怎么也游不到头。

整个炎热的夏季在这种重复的艰辛中过去。棉花株开花儿了,结出一个个棉花桃了,绿色的棉花桃在成熟过程中慢慢变黑了。

秋老虎时节,雪白的棉花从棉花桃里绽开,棉花开始收获了。

收获的季节,更加忙碌。如果下雨会影响棉花品质,卖不上好价钱。到了晚上,还要担心棉花在田里被人偷去。

第二天早上如果听到有人在大街上叫骂,一准是他家的棉花昨夜被别人偷偷地采摘去了。正如街坊四邻调侃村中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家:“不种棉花,可是他家收获的棉花比谁家都多”。

棉花收获时,每个人在腹部围一个口袋,像袋鼠那样,采摘下来的棉花就放在口袋里。

正如歌谣唱的那样“袋鼠妈妈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子就是为了保护保护乖乖”。

无论修剪棉花株,还是采摘棉花,整个人都要一直弯着腰,弓着背,犹如受酷刑一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的背也就这样渐渐佝偻。

片中爸爸把棉花苗从塑料薄膜里放出来的时候,还要像狗一样爬着,从田垄的这头爬到那头。

棉花桃绽出雪白的棉花后,棉花壳变得异常坚硬、锋利。一天的采摘过后,每个人的手会布满了鲜血淋淋的口子。年复年,那双双伤痕累累且粗糙的手就成了母亲们的手。

在我的家乡,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棉花的情况不多见。除了华北平原,新疆是另一个产棉大区。新疆棉花的品质据说比华北平原的棉花品质高。但是由于新疆地广人稀,承包大面积土地种植棉花是常态。

由于缺乏劳动力,顺势催生了大批的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妇女在棉花采摘时节奔赴新疆打工。

这也就是片中展现的那位河南农村妇女在县政府组织下去新疆农场采摘棉花打工的一幕。

据说周浩正是在列车上遇到了这样一群妇女,才萌生出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想法。

片中,成千上百的中年妇女背起行囊,告别丈夫,乘坐着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结伴远赴新疆。

从河南到新疆,绿皮火车要走两三天,大部打工的人只能买到站票。

与片中表现的一模一样,我也有过一次和这样一群人同乘一列车的经历。

大概是2005年暑假末尾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要从济南去兰州。好像每人只花了55元钱就买了从济南到兰州的绿皮火车的半价学生票,站票。

这个时候,乘坐最便宜绿皮火车的人大多是到各地打工的农民工,和一些即将开学的大学生。

在济南上火车的时候,车厢内早已经人满为患了。我和刘杰一上车就把行李堆在了洗手池旁边,并且霸占了洗手池,一人拿一个小马扎坐到了洗手池的上面。

这样一坐就是30个小时,等到达兰州的时候,两只脚都是浮肿的。

火车进入河南地界,走走停停,上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基本没有下车的乘客。

刚开始,乘务员在车厢里走了一个来回后,接下来30个小时内,我没有看到任何乘务员的影子,车上没水,更没人打扫卫生。

后来,我发现陆陆续续上车的人中大多数是农村的中年妇女。从他们的言谈中了解到他们是去新疆采摘棉花的打工者。

我见到的这群人,还没有像片中那样由县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行动。这群远赴新疆打工的人看起来还处于自发组织的状态。以至于还有人(看似是为新疆农场招工的掮客)在各个车厢间开始谈价钱,抢工人。

上火车的人越来越多。到后来,已经根本就没办法通过车门上下车,所有的人都是通过窗户来上下车。

晚上路过一站时,有几个女大学生要上车。由于没办法从车门上车,她们也是拼了力气从车窗爬进来的(丝毫没有钱钟书先生笔下“情人就喜欢爬窗子”的浪漫)。

因为是夏天,其中有一个女生穿着一件吊带的上衣,吊带分别在左右两个肩膀上系着。等到她爬进窗户,要踩着座椅下来的时候,一边肩膀上的吊带突然被扯开了。

那时,这个小姑娘无助、恐慌而且羞愧地哭了起来,也是她旁边一位去新疆打工的大妈帮她整理好衣服,并且腾出一点地方让她立足。

多年以后,我还是能依然记得这一幕。只是记得的是那位善良的大妈,还是那位羞愧的小姑娘?我也不知道。

火车上只要是有空间的地方都横卧着人,座椅下也都躺着人,也有人爬到行李架上,挤出个小空间,在上面小睡一会。

到了兰州站,我下了车。火车继续载着他们开赴新疆。从济南到新疆,走到兰州才算走了一半的路。下车时,我的脚早已浮肿酸麻。再过30多个小时,他们才能到达新疆。

自从上大学开始频繁乘火车的这十几年里,只有这一次的乘车经历印象深刻。有时也在想,他们到了新疆的打工生活会是怎样的……

看过《棉花》,它让我了解了这群人在新疆的经历。

或许,我碰到的那群人的经历比片中的人们还要坎坷,因为他们孤身去新疆,在他们下车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有热菜热汤等着他们。

后来随着粮食作物价格升高,大概2010年以后,小麦和玉米大概能卖到到一元左右多一斤。而棉花的价格依然是三四元一斤。

这样算来,一亩地两季产小麦和玉米总共也可卖到1500元左右。一亩地的棉花依然只能卖1500元。

想想种植棉花的辛苦,有的人家开始减少棉花的种植了。


棉花(2014)

又名:Cotton

上映日期:2014-11(中国台湾金马影展)片长:9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周浩 / 编剧:周浩 Hao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