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华仔的一首歌,叫《马桶》。
“我的家有个马桶,马桶里有个窟窿,窟窿的上面,总有个笑容,笑人间无奈很多。每个家都有马桶,每个人都要去用,用完了以后,逍遥又轻松,保证你快乐无穷。”
华仔性感的声线诠释出关于马桶的惊悚废话,格外悦耳。
歌是不错,但用马桶创作像在玩火,和俗挂了钩。而日本有位影像大师,竟把马桶玩出了逼格,玩出了境界。



松本俊夫
Toshio Matsumoto
这位影响了库布里克创作《发条橙》,引领了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艺术家,在此前介绍“鬼畜”之父伊藤高志的时候就有提到过,而刚说的马桶之作也让伊藤高志等一众艺术家入了影像的坑。

▲《新陈代谢(Metastasis)》1972
它叫做《新陈代谢》,名字倒是挺隐讳的。短短8分钟的影像,将马桶玩成了万花筒,格外skr。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也难逃他的法眼,1973年,这个没有PS的年代,名画里的蒙娜丽莎被他抠进作品里,仿佛只是将马桶换成了蒙娜丽莎,五彩斑斓的灯光,犹如蒙娜丽莎放飞自我在夜店。



▲《蒙娜丽莎(Mona Lisa)》1973
看似“恶搞”,实际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要知道,他既是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力军,又是60年代日本独立电影的弄潮儿,与大岛渚齐名,同寺山修司比肩,日本电影史最生猛的那几年,没他不行。



日本电影新浪潮



▲《青春残酷物语》1960
日本新浪潮运动与法国新浪潮,波兰电影运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而“新浪潮”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说的是一群青年导演反对体制,挑战权威,企图引领不同的电影风潮,以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和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为起点的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下的实践者们
法国与波兰电影运动的盛行,同时影响了日本电影界。
60年代初,日本由于电视的兴起,电影工业效益很不理想,新东宝电影公司也宣布破产,大制片公司也都萧条衰弱,因此新浪潮导演不得不进行独立制片。



▲爱看日影都该知道的东宝
同时在当时政治背景下,日本与美国签署了安保条约,日本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反美情绪高涨。



▲1960,时任日相岸信介(左)和时任美国国务卿霍特签订条约。
年轻人对日本政府做法表达强烈的不满,在政治上表示极度失望。而新浪潮导演又都是从这帮大学生,年轻人中产生。



▲大学教授与学生组团示威

因此,种种原因导致日本新浪潮运动的必然发生。
日本新浪潮又叫“松竹新浪潮”,是因为年轻导演主力阵容均来自同一家电影公司——松竹电影公司。



▲大岛渚
1959年大岛渚作为旗手,逢《爱与希望之街》公映后,在反对传统电影体制下,还加入了对当今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与探讨,开启了日本新浪潮运动。



▲《爱与希望之街》
此后,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铃木清顺、今村昌平、增村保造等年轻导演纷纷加入新浪潮的行列。
这些牛鬼蛇神可都是不好惹的,而其中寺山修司和松本俊夫的身份更为特殊。



我是伤口,亦是刀锋



▲寺山修司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是1959到1961年,仅3年寿命,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是以1983年寺山修司的去世为终结。
寺山修司与松本俊夫共同的特殊点,既是电影人,又同为实验影像,独立电影艺术家。



▲松本俊夫
松本俊夫一生仅执导4部长片,《蔷薇的葬礼》,《脑髓地狱》,《修罗》和《十六岁的战争》,量少而质精。
在《电影的变革》中,松本俊夫总结,“艺术必须对抗政治现状。”



▲《蔷薇的葬礼》1969
他在1969年执导的《蔷薇的葬礼》是日本首部讨论同性恋和异装癖文化的作品,被称作日本新浪潮先声之作,同时也是ATG的开山之作(ATG是活跃于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日本先锋电影制作公司)。



▲《蔷薇的葬礼》1969
它改编自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是关于一代君王俄狄浦斯王为逃避弑父娶母的预言与命运抗争的悲剧故事。
松本俊夫则将这个古老神话搬到现实舞台。



▲《蔷薇的葬礼》1969
同性恋少年艾迪是异装酒吧的头牌,与酒吧老板偷情,老板娘因被横刀夺爱而自杀,艾迪在最终发现,酒店老板原来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最终自戳双目,陷入无尽的深渊。



▲《蔷薇的葬礼》1969
“我是伤口,亦是刀锋”是片头引用的波德莱尔的诗句,其指艾迪。弑父娶母变为弑母恋父,两性关系改成同性爱恋,本身就很“新浪潮”。可松本俊夫除了在剧本上下功夫,还结合自己的实验影像经验,用极其前卫先锋的拍摄手法,让电影得以升华。



▲《脑髓地狱》1988
另一部《脑髓地狱》也赚足了噱头,《脑髓地狱》原著被誉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是日本作家梦野久作倾尽毕生心血撰写的作品,在松本俊夫之前,无人敢挑战这部奇书,而他却用15年时间做到了完美消化。



▲《脑髓地狱》1988
但自70年代后,松本俊夫便专注于实验短片,独立影像的制作。



日本实验电影第一人



▲《银轮》1955
其实在新浪潮之前的1955年,松本俊夫便确立了自己为日本影像艺术的开拓者身份。
其当年创作的实验短片处女作《银轮》被称为日本最早的彩色实验电影。神奇的是,这只是给日本自行车协会拍的广告片。



▲新浪潮时的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德米(左起)
早期其作品没有拼贴式镜头,但在看到阿伦·雷乃的《格尔尼卡》之后,松本俊夫深受启发,于是拍摄出了《西阵》(1962)以及《石之诗》(1963)等记录影像,开始运用拼贴式镜头拍摄了诗意下的纺织,石材厂。





▲《西阵》1962,《石之诗》1963
70年代后,他先后制作了《新陈代谢》(1972)、《Atman》(1975)、《气=Breathing》(1980)、《伪装LES》(1992)等崭新的实验短片,后被人称之为日本实验电影作家第一人。



▲《Atman》1975
1970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Expo’70 Osaka)是日本录像艺术创作的重要拐点。因为这次世博会关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艺术家们被鼓励采用新的媒介去进行艺术实践。



▲“视频广场”成员在索尼大厦,东京,1972
因此艺术家们开始行动,于1972年一个叫“视频广场(Video Hiroba)”的组织成立,这是日本录像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视频广场”存在的目的,是以低廉价格出租摄像机等设备,共一些热爱电影,8mm胶片的普通人去创作艺术作品。松本俊夫则作为元老级人物游走于包括“视频广场”的各个组织。



▲《新陈代谢》1972
同年6月,松本俊夫在另一个录像艺术组织“视频地球”制作了三部彩色录像作品——《新陈代谢》(Metastasis),《自治》(Autonomy)和《扩张》(Expansion)。这些作品探究了录像艺术称之为“数据色彩系统”的表现潜力。



▲《色即是空》1975
2017年4月12日,松本俊夫病逝,享年85岁。
今天,包括伊藤高志在内的许多日本影像艺术家都视他为精神支柱,延续着其浓烈前卫的创作风格,



▲《幻影》1975
松本俊夫曾说过:“电影变得像电影一样就是它的局限性。它正在自己步向死亡。”
前人早悟透的问题,延续至今依旧明显,人们需要自省,需要改变,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一代,也是尴尬的一代,但不至于为垮掉的一代。



大家可都是追逐潮流的新新人类,极富创造力的一帮年轻人。
相信不久的将来,鬼畜视频也可以作为艺术品展出,人人都可以用马桶玩出万花筒,属于我们的新浪潮运动不是正在进行吗?
▲《色即是空》1975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打破艺术家与工匠壁垒的领航员 | 奥斯卡·施莱默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蔷薇的葬礼薔薇の葬列(1969)

又名:Funeral Parade of Roses / Bara no soretsu

上映日期:1969-09-13(日本)片长:105分钟

主演:池畑慎之介 土屋嘉男 东惠美子 栗津洁 藤田敏八 原正孝 小松方正 仲村纮一 蜷川幸雄 筱田正浩 

导演:松本俊夫 / 编剧:松本俊夫 Toshio Matsum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