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春天SARS肆虐,我被困在北师的校园里,无聊中下载了《走向共和》,看得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还不知道有wiki这样的好东西,所以凡是遇到和认知有冲突的情节,都去找同楼学历史的小胖。现在已经记不得当时求证看哪些问题,倒是小胖的一句话言犹在耳。他说,不管翻案也好,借古喻今也罢,看历史剧都必须琢磨细节,才能体会编导用意啊。

今天,WHO宣布将流感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我在H1N1的发源地终于看完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与《走向共和》系出同门,都是张黎作品,可以想象导演一样保持着翻案和讽今的欲望。只是1923-1949这段时间已经不仅仅是近代史的自然延伸,还是党史的范畴,许多人物事件,不仅仅在宣传口径上有限制,就是学术研究上也有颇多禁令。在这种情况下,还真得带着品味微言大义的心态,去倾听镜头背后的声音啊。

比如台词。当年《走向共和》里孙中山最后的那番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被认为是当下社会的写照。这部剧里很多台词也颇有玄机。最让我一惊的是“莫斯科不是天堂。”这是KMT左派的杨立华向CCP的瞿霞述说自己为何没有选择再往左一步的原因。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作为KMD员,被派往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学习。尽管斯大林对托洛茨基派的肃清是在1928年之后,是在杨立华回国以后。但考虑到当年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中中国学生的党派之争(参见盛岳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郑超麟的《郑超麟回忆录》),杨立华在世界共运中心莫斯科看到形形色色的CP,必然与中国革命大本营广州所看到的CCP有本质区别。这句话在失望和悲苦中,藏着无数残酷无情的故事,仅此一句足以让有心人去检阅1920-1930年代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的历史,探索KMT、CCP和苏联的关系。

又比如“延安整风一茬接着一茬”。这是KMT情报人员在向主管杨立仁解释潜伏延安不易的原因。这一句话其实是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因为KMT间谍潜伏不下去的原因,理应是因为边区的反特肃奸运动。但这里却用了延安整风,而且强调一茬接着一茬。我不相信编导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而宁愿认为这是在暗示整风过火。须知延安整风在大陆可是绝对的禁区,文革、肃反、反右都可以批判,但是延安整风一直被官方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与此类似的,是杨立青解释第二天就要出差时说的“佳木斯土改过了火”。当时杨立青是特别部长,出差的原因有千千万,编导却一定要用土改过火做理由。你认为是偶然的?你在其他什么电视剧里听到过延安整风,听到过土改过火?

除了这类夹带历史私货的台词外。该剧中的很多台词也颇有讽今之意义。比如机会主义者董建昌感叹KMT失败时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阿房宫赋》的经典论断放在这里实在很妙。字面上看董是以“后人”喻KMT,认为其不吸秦亡之鉴,因而复哀之。可是老董在说这话之前,刚刚感叹了“老天爷给了我们22年的执政时光,我们没有用好它,这能怨谁呢?”因此,这句文言文完全是对所有执政党的警醒,意义深远啊。

再如杨立仁在讽刺警察局抓捕亲共青年时说的“我看你也堕落了,说说唱唱的事,弄得也跟如临大敌似的。”这句话就不用多说了,在一部电视剧里加上这句台词,是多么典型的“弱者的武器”啊!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的同志请勿对号入座。

至于所谓的统战台词(如最著名的那句“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我相信肯定是传达了编导对今天国共再次合作的盼望之情。但一定要说这部剧有什么统战意义,我却不太认同。大陆电视剧虽然越来越精美,但是主流市场必然还是在大陆。这样的剧集能统战?还真以为一个央视年度首播的大剧,就能对台湾人都有政治威慑力了啊?

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

主演:孙红雷 黄志忠 吕中 孙淳 张恒 杨雪 郑玉 柯蓝 张志坚 王鑫 涂凌 郭广平 马维福 陈丽娜 石文中 练练 黄品沅 

导演:张黎 /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