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也是非常经典的早期电影。初看的时候,由于剧情的关系,多少会觉得在剧情上有些流于一般黑白电影的大圆满类剧情,但看到最后并非如此。

剧情

笔者认为《三便士歌剧》的剧情可说是相当具有典型性的。它既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剧本特色,同时也有超越于其他作品的高超之处。剧情方面其实非常简单——男主角刀子马克是一位混迹于伦敦SOHO区的流氓大亨,因警察局长的关系而在城里干尽坏事,女主角则是乞丐之王——也就是私自管治全伦敦的乞讨者的地霸,得知女儿与马克的婚礼后全力阻拦。除此外还有伦敦的警察局长——一方面与马克私交甚密,另一方面又被迫乞丐之王的威胁无奈将马克逮捕。而最后的结局则是三方的大团圆。当然在这所谓的美好结局的背后,剧作者映衬的被压迫的穷人才是那个重心,道理就像片中的歌曲所唱:“虽然他们会争斗不停,但最终会坐下来一起吃团圆饭。”而至于穷人,歌曲则将其描写为“黑暗中的人”,而他们则会在黑暗中彻底湮灭。我认为这里所谓超出一般影片的部分则在于几次穿插的流浪汉的演唱——非常直白地道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与无奈,而每次的出现都会更进一步地令观者进入到剧作者所希冀揭露的现实。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的主角其实都不是本片所想反映的人物,而是那些在片中不名一文的乞丐与穷人;片中他们所处的位置也就正好与现实中的位置相吻合了——永远都不会是社会与人们所关注的主角。

影片风格

说真的我很难叙述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格——时而荒诞不经时而又充斥着各种现实;这让我联想到了卡夫卡的作品;而当然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夸张之处要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让我想到卡夫卡的作品也许确实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一,亦如同本片所能表达的东西。

镜头

至于黑白光影的使用自不用说,我认为本片在镜头上最大的特点是导演使用了非常多的细小分镜,一个场面会不断透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在切换上几乎没有重复在一个位置上的镜头。所以只要稍不留意,也许就会因为错失某个场景而失去品味影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片是需要非常集中精神才能欣赏的作品,而这样的镜头运用以及画面的切换也确实值得我们现代的导演大加学习的了。

关于讽刺

本片中有很多细节性的讽刺,例如讽刺马克手下的粗鄙以及警察局长的贪婪,都用了非常典型的方式,令人联想到俄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来。而特殊的故事设定以及人物表情也用来进行讽刺,例如乞丐之王应聘处的几个乞丐范例模型,真是到了一种极致。另外乞丐们冲入女王队伍时女王的那副表情,也非常令人难忘。

关于戏剧与插曲

对于原戏剧不是很了解,但是本片确实充斥了不少戏剧场景,在情节上也进行了必要的夸张,而比较明显的戏剧部分则出于演员的表演上。就插曲来说,别的评论人指出是早期爵士乐;虽然这点无法确定,但是关于第一首《刀子马克》的主题曲确实由埃拉·菲茨杰拉德演唱过,所以听到的时候就觉得相当耳熟了,因为这实际上也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首曲子。

总的来说,如果喜欢黑白电影又对电影拍摄之类的东西比较喜爱,本片绝对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作品。推荐喜爱老片以及讽喻题材作品的观者欣赏。

P.S.

埃拉的唱片链接: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91061/?from=mb-45194778

专辑中的第一首歌就是有关“刀子马克”的。

三便士歌剧Die 3 Groschen-Oper(1931)

又名:三分钱歌剧

上映日期:1931-02-19片长:112分钟

主演:鲁道夫·弗尔斯特 卡萝拉·内尔 莱茵霍尔德·叔泽尔 弗里茨·拉斯普 瓦勒斯卡·格特 

导演:G·W·帕布斯特 / 编剧:Béla Balázs/Léo L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