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通公司只出品了四部影片:《桃李劫》(1934,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风云儿女》(1935,田汉原作,夏衍分场剧本,许幸之导演)、《自由神》(1935,夏衍编剧,司徒慧敏导演)和《都市风光》(1935,袁牧之编导)。左翼电影人的社会观念和电影意识在这些影片中得以集中体现。而与明星公司不同的是,电通公司是专为拍摄有声片而成立的,并将有声片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袁牧之和司徒慧敏。
袁牧之在电通公司成立之初虽然还是个演员,但在有声片创作上,他发挥出了特殊的艺术才能。他编剧、主演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故事中,陶建平和黎丽琳从建筑学校毕业后就结了婚。社会的残酷扼杀了他们的最初理想。陶建平最后只得在一家船厂里作苦工。为了救妻子的命,陶建平偷拿了会计室的钱。可是当他请得医生赶回家时,妻子已经救不活了。他万分悲痛地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警察已经在家里等着他,最后法庭以盗窃拒捕、枪杀公务人员判处他死刑。死前他向曾对他充满希望的老校长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影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结构严谨。而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出罪恶的社会对青年人的戕害,人物的悲剧性被刻画得真实有力。袁牧之、陈波儿融入了内心体验的表演方法,将人物从充满理想和朝气到走向死亡的过程演绎得十分深入。
影片的最大成功是充分利用声音元素、拓展画面的空间,参与影片故事的叙事。如黎丽琳拖着病体提水上楼时,画外响起了工厂放工的汽笛声,表现了画面外另一个空间的活动,这促使她急着回家做饭,结果失足摔下楼来,受了重伤。
影片最后,老校长手里拿着陶建平毕业时风华正茂的照片,这时,远处响起了处决他的枪声,老校长心灵受到震动,手里的照片飘落地上。枪声起到了情节上触动老校长心理活动的作用。
影片还利用音响烘托情绪,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制造环境气氛。陶建平在工厂做苦工的时候,工厂里铁器发出的轰响,画面上他瘦弱的身影在巨大的机架下挣扎地推动堆满器件的车子,显示了人物的弱小与命运的悲哀。
妻子死后,陶建平把孩子送到育婴堂,这时孩子的哭声和周围的风雨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极其浓烈的悲剧气氛。
影片很好地运用了声音突显了影片的叙事主题。片中两次唱起了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一次是在学生们的毕业典礼上,歌声高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第二次是在处决陶建平的枪声响过以后,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
歌声所代表的青春形象与老校长内心的悲痛形成了很好的映衬,深化了主题,显露出影片的批判意义。影片声音形象的充分塑造,标志着我国有声电影的观念和运用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联想:社会是怎样将一个正直的人逼上盗窃之路,这一点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不谋而合,而《桃李劫》将此展现得更为激烈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