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导演的衰老往往是从他的作品开始。
从《青年特尔勒斯》开始,冷静、克制、隐忍、充满内在张力便成了福尔克·施隆多夫的电影风格,在此后的电影中,这种特点越发的明显,越发的成熟,并且成为施隆多夫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就是在这样的风格中,我一次有一次被他所营造的光影世界所震撼。
近日看的《乌尔詹》是一部完全不同于施隆多夫往日风格的电影,看完之后,想起了文德斯,想起了罗卓瑶,就是不觉得这是施隆多夫的作品。或许是因为和他之前的电影差距甚大,所以很难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说《乌尔詹》是一部电影,不如说《乌尔詹》是一场施隆多夫的自我放逐,整部电影像一次任性的冥想和追寻。
电影说到底是造梦的艺术,越好看的电影,越是逼真的梦境,所有人都沉溺其中,舍不得醒来。
中亚苍凉的诗意、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被建设的繁华的不真实的城市、机械化的油田......这些构成了电影的主要风景,也构成了施隆多夫想要的那段旅途。影片从查理.西蒙的弃车而行开始,途径癫狂、繁华、质朴、冷静、孤独、追寻最后回归自我,完成了这段荡涤灵魂的朝圣之旅。
大概每一位导演到了晚年都会喜欢拍一些神秘而悠远的影片,这些影片中有尝试性地探索,有激情冷却之后的淡定,有对内心和灵魂的拷问。
影片中有一个贩卖词语的商人,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施隆多夫自己,这个商人本身是一个故事的讲述着,同时他也是一个骗子,而这种属性也就是电影的属性。电影也在讲述着故事,同时也在贩卖着梦想。
这是施隆多夫对电影最好的注解。
当乌尔詹把马牵到山顶,然后孤身离开,整个背景便成了荒芜而空寂的雪山,那一刻,突然有些泪目,感觉自己被施隆多夫骗到了。我一直在期待,查理可以找到他一直在寻觅的东西,从他下车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和他一起上路,直至影片结束。
指向荒凉、背离文明的确是净化自我的一种方式。
从一开始接触施隆多夫的时候,就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注重电影技法和故事冲突的人,他的很多电影都是以文学为蓝本,然后对角色和情节加以消化和重塑,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和新的模式。
此前,施隆多夫的电影大多都是以底层人物为主的,他们从冷静走向颠狂,然后自我毁灭。比如《肉体的欲望》中的卡特琳娜,《死刑》中的女伯爵,《铁皮鼓》中奥斯卡的母亲等等,这些角色带着一些荒诞和极端形成了施隆多夫电影中的人物图谱,蕴含了颠覆丑陋现实,展现人性丑恶的巨大力量。
总觉得施隆多夫电影风格的转变是从《玻璃玫瑰》开始的,两段不同的旅程,两段不同的人生,其本身就具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也正是在这一年,施隆多夫和特洛塔离婚了。
特洛塔是施隆多夫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参与了他最辉煌的时期,帮他完成电影剧本,帮他塑造角色,最终还是没能走到最后。或许正是因为这次婚姻的失败,所以施隆多夫才开始变得柔软,他燃烧着的左翼激情也开始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的审视和怀疑。
看《刺猬的优雅》的时候,里面有一段话记忆特别深刻,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我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电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与芭洛玛。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
看过《乌尔詹》之后,才懂得其中的妙处。
有人觉得查理就是施隆多夫,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查理从不觉得自己孤独。相反,热闹的词语商人才是真正孤独那个。
他贩卖词语,贩卖故事,贩卖梦想,却渴望和查理一起同行......
施隆多夫贩卖故事,贩卖光影,却孑然半世......

乌尔詹Ulzhan(2007)

又名:如果荒漠,一个旅人 / Ulzhan — Das vergessene Licht Ульжан

上映日期:2007-12-13片长:105分钟

主演:菲利普·托雷顿 Ayanat Ksenbai 大卫·本奈特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 编剧:Jean-Claude Carriè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