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人是如此复杂的动物,以至于我们牙痛的时候,不单单会牙齿疼痛,还会心生恐惧。
所以一个点,在人身上会发生多种反射。就比如说我看见老师坐下来,我会给他的茶杯里加点热水,你却只能吃着你的辣条被罚抄作业20遍。
我们作为人类需要专门总结出一门叫“情商”的学问来自我约束。
情商实际上指的是“情绪商数”,简单说提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得可以控制,以便更好地跟人相处。可是人类在情商之下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叫做“作”----于是所有人都乐忠于一个游戏:自己一边通过情商来装扮情绪,圆滑地与人交往,一边别人又试图透过你的伪装看到你内心的真实所想----好比女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吸引男人的目光,而男人最想看到的却是不穿衣服的女人那样。
<图片2>
然而有些情绪就像拥挤城市的班车,你只能等着它来,而不能随你所愿的驱驾。情商在这个时候跟单身狗面前的“第二杯半价”一样无用,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强大到掌控所有情绪,甚至,有些情绪天生就不屑于被我们掌控。
就比如,恐惧。心理学上对恐惧的定义为: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翻译成人话大概就是说,你吓尿了的时候的样子。
你还记得你人生第一次被吓尿是什么时候么?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这个经历是模糊的,可是你之后人生的每一次吓尿,大概都跟这个经历有关,因为人脑内的杏仁核储存情绪记忆,当新的刺激出现,它就将之比对过去的记忆,新的刺激里只要有一项要素与过去相似便算符合,它就开始按照记忆了的情绪经验启动行为。
所以,基本上很多时候你以为你被当时的情境吓尿了,并不是当时真的多么恐怖,而是你之前的某些经历让你尿过,你把那时的情绪投射到了现在的那一刻。翻译成人话大概就是说,你其实是被你的从前吓尿的。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心理阴影”吧。
那么,当我们在牙痛的时候,我们实际在恐惧什么呢?
人的情商高低不同,性格差别迥异,你之所以成为“你”,其实全部受过往经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你”是你过往人生经历的总和。所以,当我们想要讨论恐惧,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我们从前的恐惧。
<图片3>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且从来不会保护自己。任何小小的伤害都可能发酵成极大阴影,造成负面情绪。而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恐惧就像是在木头上钉钉子,即便钉子可以再拔出来,木头上的缺口也一直在了。话说,大多数父母只认为自己才能保护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会给孩子造成最大的安全缺失。
<图片4>
当孩子因为父母的某种行为或者言语长期缺少安全感,已有的恐惧就会伪装成其他情绪蔓延开来。比如愤怒、叛逆、自卑……最终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性。
那些为了隐藏恐惧的孩子的情商,就像是疤痕外面的一块纱布,时间长了总归会脱落,而疤痕就还是会显露出来吓到别人。毕竟,情绪是可以独立于理智之外的,尤其是负面情绪。
<图片5>
父母应该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展现出的任何负面情绪,都有可能转化成恐惧钉入孩子的内心,即便是管教孩子时常用的恐吓和威胁,也是一种极其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会让孩子变乖,甚至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因为保护一个孩子是如此困难,而伤害一个孩子却如此容易。如果从童年开始积累了足够多的恐惧体验,内心深处便会慢慢产生变化,害怕什么,排斥什么,甚至喜欢什么,潜移默化中都会被恐惧牵着走。长大之后或许会产生这样一种怨念:“我性格的缺陷都是父母的伤害造成的,我因为这种缺陷而在社会上吃的所有苦、受的所有罪,都是在为当年你们的错误买单!”
<图片6>
回头再看,其实我们作为所谓高等生物的人类,在很多时候仍然如此渺小和无力:在性格成型期没法选择成长的环境,没法选择生活的经历,甚至没法选择自己的性格和缺点,一切的一切从最开始的第一步就都设定好了模板。大概因为过往的经历所带来的敏感,方便更好的窥探别人情商包装之下的内心,是我们自己能选的为数不多的乐趣了吧。
我在看电影《牙痛入心》的时候就是带着一种窥视的心情。尽管开始我并不知道结局,但是我已经预估了结局。一个神经兮兮的牙诊室实习生能有什么样的情绪是我最想知道的。结局在我预料之内,也应了看悬疑片的心情,在我看来,压抑和漫长就是影片所要讲述的吧。
我们渺小但是并非无力,我们心有畏惧却还保留了一点点赤诚之心。当牙齿疼痛的时候,除了内心的恐惧,还有什么更深的反应呢?
<图片7>
愿每一个小孩,都被善待。

牙痛入心(2016)

又名:牙颤

上映日期:2016-11-01片长:60分钟

主演:王永健 项宇 曾俊雄 唐子清 

导演:王栋镭 / 编剧:王栋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