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区别于文学作品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作品的主观理解。显然,Martha Fiennes不是以作品本身来理解奥涅金的。而更多地赋予了电影英伦式的质感,和导演充满诗意的主观情绪。
为什么要这样说。在电影中奥涅金与连斯基决斗开场时,奥涅金走到连斯基跟前,反复央求他不要进行这场决斗,连斯基却仍然坚持。而在作品中,普希金对奥涅金和连斯基都作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奥涅金虽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却更多地是考虑到名誉和尊严。决斗前一天,面对天真纯洁的少女奥利加的再一次问候,连斯基也深深后悔,百感交集。只是无论是奥涅金还是连斯基,他们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俄罗斯人传统的名誉观。对俄国人来说,名誉高于一切。甚至我们知道,普希金本人最后也是和情敌决斗致死的。在生命本身面前,俄罗斯人宁愿把它以最为悲壮的方式来达到完满。这是俄罗斯人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永恒的,超然的信念。而电影里,奥涅金的反复央求,无疑消磨了俄罗斯人这种名誉至上的性格本身。
在电影最后,奥涅金向达吉雅娜跪下时,试图去唤醒去试探达吉雅娜的爱情。他反复追问达吉雅娜的内心。而达吉雅娜终于无法承受,泪水喷涌而出,无比痛苦。而在书中, 是这样描写的:
她浑身一震,默默无言地,望着出现在跟前的奥涅金,既没有恼怒,也没有惊讶...达吉雅娜没有扶他起来,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她那只没有感觉的纤手,也没有从他热烈的嘴上放下...
达吉雅娜此时已是社交界的贵妇,备受瞩目和尊敬。她已然褪去了当年在乡下那个单纯、敏感、战战兢兢的达吉雅娜的外壳。从一个平民阶级到贵族阶级,之间巨大的鸿沟,却仅仅用“婚姻”这个简单方式来实现了。这种巨变,若没有强大的气场,是完全应付不来的。可是达吉雅娜做到了。那么电影中,达吉雅娜的恸哭,更多地就是导演希望达吉雅娜仍然是感性的,少女的。俄国人相对于西方来说,始终是偏向含蓄的。从它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可以看出来。俄国人的含蓄在于传统宗法制和基督教的钳制。我们看不到《儿子与情人》这样直白的作品在俄罗斯的标签上出现。
导演在电影里注重的,更多的却是西方式直白的感情流露。玛莎.费因斯希望她的人物都脱离掉时代的压制,而更多地回归于人本身。所以,电影镜头是唯美的,自然是苍凉的,人物是精致的,而感情是坦诚的。拉尔夫.费因斯,这个英伦气质的漂亮的男人,和这个英国的女导演,在演绎《奥涅金》这个故事时,也仅仅演绎的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叶甫盖尼.奥涅金》本身。
这部电影是脱离于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独立个体。两者有联系的,只是这样一种追求与拒绝的悲剧性爱情模式,而绝不是俄罗斯这部文学作品本身。

奥涅金Onegin(1999)

又名:迟来的情书

上映日期:1999-11-19片长:106分钟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 丽芙·泰勒 托比·斯蒂芬斯 琳娜·海蒂 马丁·唐文 

导演:玛莎·费因斯 / 编剧:Peter Ettedgui/Michael Ignatieff/Alexander Pushkin

奥涅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