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发现了《编辑部的故事》,正如几年前发现了HBO的GIRLS一般,整个儿的一周都充满了盼头,知道吃饭的时候能看上两眼,就兴奋得不能自已。
这部剧值得让人喜欢的,有很多很多地方 ▼


首先,在场景上,编辑部的故事就十分真实。90年代的编辑部在我的记忆中,就是那个样子的。堆积成山的书和打印纸,昌平区暖瓶厂产的鹿牌暖水壶,还有戴着贝雷帽赶着「美派」的文艺青年。他们充满理想与激情,又爱国又崇洋,又土又酷。

每个所有现代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这部剧中都有所提及。「搞文艺创作的要体验生活」,这部剧可以明显看出是体验过生活的人创作出来的。它对于每个年龄的人物都有着很细致的刻画和很透彻的分析。
2✍️
《人间指南》是一个「超编制」的编辑部,一本快死了的杂志。这个杂志编辑部中,有五十多岁的,充满着共产主义激情的牛大姐,也有爱打扮,爱跟长辈顶嘴的「小姑娘」(吕丽萍演的也算是个在当时的大龄剩女,年龄30多岁了),还有满脑子没正经的葛优,在一集里面开了个热线,还做起了「知心大姐」。
《编辑部的故事》不是一部专门拍给高中生,大学生看的剧。它的主要目标观众,是从刚入社会的职场新鲜人到将要退休,离开职场的这样一群人。是的,它预测及解析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是个八十年代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你可能会成为这个编辑部的一员,你可能会听到「国外传来」的世界毁灭说,可能会在心理斗争下攒钱买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日产冰箱,还可能,用「果珍」和「雀巢」的杯子,以显示自己是一位新潮的年轻知识分子。
这些小的细节,换一换就成了今天的社会。人从二十多岁起,不出意外到六十多岁,都在社会中承担一个职业。
3 👨👩👧👦
而这个小小的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编辑部里,这样典型的六种人,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在工作中会与之打交道的六种人▼

爱好打扮,有思想追求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放到现在来,就是有点中华田园女权主义的知识女性。有点刺儿头,爱时尚,无奈找不到如意郎君,只有桌子对面瘦不拉几的天天追求她的大龄男青年李冬宝。


窗户边上坐着的,是耍嘴皮子的市井气息浓的大叔余德利,他喜欢占公司便宜,也喜欢「为公司」占便宜。比起做编辑,他更想发财,比起发财,他更想发别人发不到的,还要用脑子发的财。

这个三十多岁油头滑脑的中年人的名字都有讲究,正如戈玲所说 :『 余德利,这个余在古代汉语中是「我」,合着就是「我得利」。』▼


思想又红又专的大姐正对着坐着爱评判他人的大爷。大爷一生怕事,做事情有胆没心;然而别看大妈充满了共产主义正气,她也有自己的「驯服男人」的套路▼



而见钱眼开,市井气息浓的大叔,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时候 ▼


天天耍嘴皮子,老不正经的三十岁未婚男性也能为了救要自杀的女孩,而想出各种招数 ▼


在这部剧中,我同很多人一样,都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李冬宝(葛优)。可以说他就是个「性本恶 」的人,有所有我们能想象到的缺点,它却偏偏还全都表现了出来:贪、好美色、爱嚼舌根、喜欢窥探他人私事,喜欢搞小聪明、不宽容、等等等等,如沐春风的衰劲儿。▼


4💡
工作是什么呢?工作就是每天80%的生活。别看这群人看似没在工作,但他们每天的拌嘴扯皮却偏偏又是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偏偏是这样一种的活跃而幽默的编辑部工作环境,映射了90年代中国的文化氛围:「开放,接纳,新鲜,旧的与新的观念碰撞,社会主义遇见资本主义,中国在向世界走去。」
这部剧没有强调一种价值观,因为现实世界本身就没有对错,只有因果。正如我们身边的人,编辑部里的每位员工都有血有肉,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有情有义。
对于小人物身上人性的挖掘,对于大人物身上人性的肯定,对于每个人身上天性的摊手接受,是这部剧最闪光的地方。爱钱,好色,碎嘴,毒舌,你若不在别人面前贬的太过分,若能接受自己和他人都会改变的事实,若能把生活的沉重与无奈都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传递出来,其实犯点儿错误,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儿。

编辑部的故事(1992)

又名:Stories of an Editorial Board

主演:葛优 张瞳 侯耀华 吕丽萍 吕齐 童正维 

导演:赵宝刚 / 金炎 / 编剧:王朔 Shuo Wang/马未都 Weidu Ma/冯小刚 Xiaogang Feng

编辑部的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