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长,25集,但绝对不适合一口气看完,就只适合在吃饭时看两集,笑一笑,图个乐。
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看一看,最近因为要补葛大爷的电影电视剧,就捎带着把这部经典之作也看了看,想不到非常好看。吕丽萍饰演的戈玲的穿搭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依旧不落伍,该有的笑料包袱一个不少,基本上都被葛大爷演的李东宝承包了。
这部剧我目前看到第四集。我看电视剧一向不喜欢看的太快,囫囵吞枣,特别是一些好作品,我认为那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既然是好的原创作品,就该用心去支持。
对于剧情,因为没看完尚不完全了解,但这部老剧从一开始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用心。其实,如果看得多了不难发现,老剧一般都是非常用心的,就拿我最喜爱的《我爱我家》来说,贾家的每个房间布局都有房间主人各自的特色,贾志国和其妻和平屋子里有他们的结婚照和结婚证,小女儿贾圆圆房间里挂满明星海报,还有玩具小熊,少女味十足,而贾家大家长傅明老人的房间更甚,墙上甚至还挂着演员文兴宇老师本人的照片。
拿《编辑部的故事》来说,因为是编辑部,所以比起比它还晚了两年的《我爱我家》来说布景自然是更用心。道具组和导演们下的功夫随处可见——在桌上堆得满满当当的各种杂志,小小的编辑部里,每个角落都堆满了真正的书,放大看甚至可以看清楚书名,有一些甚至还泛黄了。而剧里除李东宝外带给我比较深刻印象的那位“马列主义老太太”牛大姐身旁的那个书架上则放着几本《毛泽东思想辩证》(字太小看不清楚) 真可谓是又红又专。而这样精细的布景,从2009年《卫生队的故事》以后,我就再也没在国产情景喜剧里见过。从此后所有国产剧(不止情景喜剧)的道具布景皆是一股道具的塑料感,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温暖,只剩下冷冰冰的距离感,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告诉屏幕前的观众“这是道具”。这种变化难免令人唏嘘。
而这部剧里的几个人物,每一个都个性鲜明,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不得不说,王朔等人塑造人物真的是一绝,我看剧时,觉得那些人物与我很亲近,且是上街一抓一大把的那种最普通的人物(未必有李东宝会说话)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个群体。比如爱财的于德利,代表的就是那时(包括现在)的工薪阶层人们的形象,有些小小的狡猾,喜欢钱,也有些斤斤计较,但大事上也绝不含糊。老戏骨张瞳老师所饰演的刘书友也是个小人物,他自私自利,小气,比起编辑部那两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说已落伍了,倒也不失可爱。而那位牛大姐则是特点更鲜明的,她思想僵化,开口闭口都是政治,仿佛停留在了六七十年代。她有些时候也会开一开玩笑,虽然少的可怜,但也很可爱。总编老陈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他和蔼,最让人感觉不到距离,年纪虽大却也有股不服老的倔强劲儿,从他明明已到了年龄,却仍然要再出任一年主编这事上就能看出,老陈实在是个可亲可爱的老头儿。
接下来的李东宝和戈玲两人我要单独辟出一段来写(私心,只是因为我实在很喜欢这两人)李东宝,整部剧最大的幽默担当,一般有他在的地方总能让人笑到肚子疼。葛大爷正是有这种本事,一本正经地说着一些令人捧腹的,不着边际的话,往往观众笑得脸都疼了,他仍不知自己的话好笑在哪里。这样一个一身市侩气又带点痞气的人物,大概只有葛优才有这演活他的本事。而时尚女戈玲,是我在这部剧里最喜欢的人物,不仅因为她穿搭时尚,还因为她的性格。她有些高傲,去人才招聘部找工作被于德利抓个正着却不愿承认,对暗(明) 恋她的李东宝忽冷忽热,但她绝对值得人喜爱。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子,但也够聪明,知道审时度势,不像李东宝似的总没个正经,她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在女性面前,她就是温柔又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姐”,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而编辑部里的男性,除了李东宝以外,基本都把她当做“兄弟”,而于德利甚至会把家事跟戈玲说,并且请教她哄老婆的秘诀。综上所述,戈玲实在是个神奇人物,越是想要透彻地了解她,就觉得她越是神秘。也许就是因为她对李东宝的忽冷忽热,才使得他始终对她死心塌地。这也算戈玲的独特魅力了吧。
这部剧目前来说最逗的是葛优与吕丽萍的对手戏,李东宝“单相思”戈玲,但平常除了偶尔撩一下她之外,倒也没做出过什么别的事。由此看来,李东宝虽然“诡计多端”,倒也算得上是个君子。他虽然没有好看的皮囊,却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因而也不算庸人。
由于我看的不多,就先写到这。假如日后有机会再续此篇。

编辑部的故事(1992)

又名:Stories of an Editorial Board

主演:葛优 张瞳 侯耀华 吕丽萍 吕齐 童正维 

导演:赵宝刚 / 金炎 / 编剧:王朔 Shuo Wang/马未都 Weidu Ma/冯小刚 Xiaogang Feng

编辑部的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