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编辑部的故事》有一阵儿了,虽然画质比较磕碜,也没找着字幕,好在精彩,倒也断续看完了。91年的情景喜剧,王朔和冯小刚也参与了编剧,有反讽也有幽默,处处透着北京人的贫和真性情。
万万没想到的是,葛大爷30来岁就已经秃了头。一开始看着他扮演的瘦高个李冬宝,戴个瓜皮小帽,夹着一截烟,眼睛眯缝着,时不时朝戈玲那儿看两眼,看着也还算上相,没想到聊了两句,帽子摘了,秃了,但,风骨不减,依稀还有些帅气。
看了几集,觉着当时的人是真热心,尤其是葛大爷,揽了事儿就一定包办到底。那集一个女孩儿为了触不到的已婚男老师要自杀,编辑部的几个人轮番关心,最后把女孩儿给救回来了。你说,现在谁管你一个电话过来:我要自杀了。心里八成想:您自杀您到别处去,请您安静地离开,不用打电话向我们报备。
然后就继续往后看,有一集一个小保姆卖惨,说雇主“虐待”她,她吃不好睡不好。我当时吧,也和编辑部的人一样单纯,觉得她可怜,后来发现,这人是真不得了。为了帮她,编辑部给她招了一批想请保姆的雇主,挨个进来接受她的“觐见”,要求列了一堆:家庭要富裕,有专属电视,专属房间,每天要见荤,要南方(还是北方?)饮食习惯要统一,要老实巴交的雇主怕受欺负,照顾对象不能太麻烦,要给她娱乐空间……
我心想:您这是上人家里当太上皇还是当保姆伺候人的?
后半截的剧情也是神走向。她去了特别中意的一家,后边儿住着主人的卧室,穿戴着女主人的衣服首饰,嗑着瓜子儿神气极了。碰到编辑部的李冬宝和戈玲去做回访,还使唤那俩夫妻给人端茶递水,说等下要请朋友们开party。最后被夫妻俩告状了以后,被迫从雇主家里卷铺盖走了,临走前还让人家原谅她,说自己年轻不懂事啦,给年轻人一个机会,自己没地方去,可怜得不行……
我当时就觉得这样得寸进尺的人,永远不愁社会给她教训,而且眼高于顶,善于乞怜,很不讨人喜欢。(可惜结尾非要弄大团圆,给她弄得剧情是成了个娱乐明星,心塞。但我还是觉得这种人在现实生活里应该多半过得不好,除了它有什么别的优点。)
接着,往后看到一个更气的。一个女的在饭馆儿撒泼,见众人聚集过来,开始哭,指着丈夫说不回家,嫌弃她,还总家暴她,总之场面显得她很是委屈。然后,当时一众人都指责丈夫道德不行,不像为人夫的样子。
谁知,回家以后,女人就成了另一副模样,男人畏畏缩缩,根本吵不过女人,还得忍受她管制自己的社交,工资上缴,按时回家,违反后就勒令他跪搓衣板。反正这个女人人前人后完全两样,尤其还在编辑部来采访的时候演了一个被压迫的心酸女人,哭哭啼啼满口委屈。
这个男人迫于舆论也不敢反抗,一直就窝囊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百口莫辩,谁会相信一个男人被家暴被羞辱呢?
虽说最后两个人和好如初,但我仍然深深感觉到一个善于利用自己弱点去谋求可怜的人是多么可怕。
大家总是理所应当地以为:老人、小孩、女人偏弱势。
可惜倚老卖老的人大有人在,“作恶多端”的小孩也比比皆是,女人中也有善于示弱卖惨的,它们觉得眼泪是一大武器。它们利用社会已有的思维惯性,利用人们的善良,站在“弱者”的一边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反正大家都觉得它们需要保护,并不会有什么攻击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人性之恶了。
而相对的,社会要求我们:年轻人必须敬老,大人一定要让着孩子,男人应该照顾女人。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些那是他的礼貌和修养足够,做不到却也不该被一股脑批评,这些本就不是本分和应该的,别一个道德圣贤在那高谈阔论,好像别人罪该万死。而且我们也并不知道有多少“弱者”在故意乞怜,这样知道真相的你们估计也会很失望和受挫的,毕竟同情心被利用了。不过我强调一点,并不是看到明显欺凌就不管了,当然要管,但第一要务绝不是先骂人不道德,了解清楚解决问题最重要。
所以啊,艺术作品比现实生活刺激多了,人还是要求知上进,一辈子一套价值体系太局限了。得学会抛开偏见,补充方法论,毕竟社会和人心一直在变,是非善恶也并非泾渭分明,少管闲事,不知不论,警惕同情心泛滥。

编辑部的故事(1992)

又名:Stories of an Editorial Board

主演:葛优 张瞳 侯耀华 吕丽萍 吕齐 童正维 

导演:赵宝刚 / 金炎 / 编剧:王朔 Shuo Wang/马未都 Weidu Ma/冯小刚 Xiaogang Feng

编辑部的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