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

“电影眼睛”(Kino-eye)。

主张将电影摄像机比喻为“出其不意捕捉生活的眼睛“,即“我观察”+“我思考”的创作观念。吉加•维尔托夫在《持摄像机的人》中,对此理论做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电影开场请观众入座起,我们似乎就掉进了导演一早精心设计好的奇异陷阱。影片记录了一场前苏联人民生活的城市交响曲,摄像机充当了观众的视角,在对“电影眼睛”的精妙诠释下,我们几乎置身于20年代乌克兰的敖德萨市街头,亲眼目睹这座城市的黎明日落和光怪陆离。我们的眼睛或飞速扫荡、或缓慢定格,时而仿佛遭遇了一记重拳而天地翻转,穿梭在这个平凡真实的城市中感受最平凡真实的生活。

平凡真实到什么地步呢?作为“真实电影”艺术的推崇者,吉加•维尔托夫反对一切带有人为色彩和艺术加工的元素,全片没有演员、没有剧本、没有提前预设好的一切情绪,仅仅通过目不暇接的蒙太奇、画面分割、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将川流不息的车马、步履不停的人像以及真情流露般的城市律动带到我们的视野。当同一城市的不同角落同步上演了三个人生里程碑式的故事——婚礼、葬礼和生育,如此强烈的、震撼心灵的对比一笔一画出现在每个浮生一日,令人唏嘘不已。当热闹的集市沙龙、愉悦的游戏运动和拥挤的市井街巷随着节奏轻快的音乐映入眼眸,又得以迅速平复下来,这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和真真切切的我们啊。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像者——导演的兄弟——米凯尔•卡夫曼首创的“自我反射”形式将摄像者本身暴露在电影画面中,也在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到“虚拟”与“现实”的交替地带中来回拉扯。在沉浸在摄影机之眼为我们勾画的篇幅中时,有些不合时宜的摄像机、和即将散场的影院如当头棒喝般将我们打回现实,原来我们所看的电影只是——观影者在看电影,而观影者所看的电影——正是我们所看的这部电影。恍然大悟,迷失在这场奇异的陷阱中,有点不甘,却也还不赖。

在持着摄影机的我的镜头里,你在颠簸的汽车后座里谈笑风生,无意中与我目光交汇,我是否也出现在持着摄像机的你的镜头里?

随着镜头跳跃在城市的日出日落、车来车往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又是剧中人,我们看的是别人的人生,我们看的也是自己的人生。

这很妙。

持摄影机的人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1929)

又名:Man with a Movie Camera /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上映日期:1929-01-08(苏联)片长:68分钟

主演:Mikhail Kaufman 

导演:吉加·维尔托夫 / 编剧:吉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持摄影机的人的影评

一沿
一沿 • 配乐
gmta
gmta • content
大漁
大漁 • 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