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3-11

假面:走向不同的极端


很有趣的是,仿佛命运感召,当我在看完这样一部可以用来当做精神分析范例的电影后,我在现实中也遇到了一个精神分析的范例。但是我选择不说出来,以防她如同片中的女主一般用开水泼我。
坦白说,我觉得几乎可以说的都被“把噗”的两篇长文说尽了。一篇说的是影片的主题,一篇说的是影片的艺术性及伯格曼的一些特点。所以我只能在此说一些个人的感受。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我感觉这就像是在用电影去描述一个弗洛伊德曾幻想出的一个精神分析的典型事例一般。有人说它很“文本化”,但是,我觉得其只能被看做一个剧本,但不能被看做一部小说。对于我而言,小说应该包含更多周遭的事物、环境。而对于此点,也是我想批判一下弗洛伊德的地方,我认为他,以及这部电影在对人进行精神分析之时,很少牵涉到自然环境因素。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决定一个人行动的一大部分。
我认为伯格曼缺少得最多的就是现实环境,他所拍摄的,或说电影中主角生活在的地方就类似于一个无意识的,或说浅意识的世界。而我也觉得这是例如村上春树、黑塞等人描写的一种世界。它有着传统西欧的那种精英、知识分子之感;也有着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感。它会不自主地抛弃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墙壁的颜色、屋内的装饰等。
对于我而言,这样其实是不够完整的。我认为完整的应该是类似塔科夫斯基一般,对周遭的任何事物赋予角色的情感。例如水草,例如枯树,甚至所看到的的整个世界的颜色。或许伯格曼这样抛弃一些东西而去深入角色的内心的做法会显得更加简单,更加直白,也更加具有范例性。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要将精神分析作用于实践,或者想真正地认识一个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话;我认为只靠伯格曼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缺失了太多东西,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认识的那个人想看到的,而不是影响了他的。
但是伯格曼的作品亦不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弱于老塔。就如同牛顿三定律,它是推导相对论的基本条件,虽然它在高速运动下并不是符合事实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没有意义;更不能说他的成就没有相对论大。
话说我觉得其实这部影片的解读还有一种不是很正确的方法。就是这两个女人其实是一个人。如果这样认为我觉得就有点贬低这部电影的感觉在里面,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就权当一乐吧。

假面Persona(1966)

又名:性格 / 人物

上映日期:1966-10-18(瑞典)片长:85分钟

主演:毕比·安德松 丽芙·乌曼 玛格丽塔·克罗克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约根·林德斯特伦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 编剧:Ingmar Bergman

假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