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看本片时会有看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和《乡愁》时那种漫长的空虚与煎熬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看着阿尔玛对伊丽莎白说的那些话,感觉十分流畅。
初看电影名《Persona》时就想起了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果然,伯格曼在片中刻画的两个角色之间真就存在着“本我”与“人格面具”的关系。她们的性格完全不同,经历也不相类似,内心却都有着深深的罪恶感——堕胎和为了培养母性而生子。正是这一点类似,使得阿尔玛与伊丽莎白的脸得以重合,也使得阿尔玛在和伊丽莎白的情人见面时会展现出两种性格——温柔的妻子/母亲与憎恶情人的怨妇。
但,那个小男孩,影片开头、中间与结尾的那些镜头都代表着什么?为了提醒观众她们在看的是一部电影吗?愈品读愈发觉得有超现实主义的味道了(甚至在其中看到了布努埃尔的那股劲儿)。
写到这里,更加觉得英格玛伯格曼是神了。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那三位导演(费里尼、塔可夫斯基、伯格曼)是什么样的存在?又是一部能拿来膜拜的影片,绝了。

假面Persona(1966)

又名:性格 / 人物

上映日期:1966-10-18(瑞典)片长:85分钟

主演:毕比·安德松 丽芙·乌曼 玛格丽塔·克罗克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约根·林德斯特伦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 编剧:Ingmar Bergman

假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