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看日剧,传说中的日剧是怎么样的呢?
因为对日本企业比较有兴趣,于是找了有胡帅哥参演的“OL日本”观摩一番

睹毕该片以后,让本人对所谓的日企“文化”鄙视到极点,一部以日中亲善为主旨电视剧让我这个中国人作呕

1、首先比较蛋痛的一点是情节设定就是,一个日本公司为什么要把办公室打杂的工作外包出去?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子公司,无非是把生产外包出去,在华建立生产型公司,it类企业呢,就是服务外包。无非这两种
出于本地化的考虑,这种公司要建立相应的营销、财务、物流、人事体系,但这不属于外包,只是建立配套的一套中国人班子。
有一些欧美企业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这也不是外包,只不过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意在研发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
真正的外包,只有制造和服务外包,退一步说,哪怕你真的把销售、物流等单元说成“外包”到中国,我也能接受,
可从来没听说哪个公司会把办公室打杂的工作外包出去!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日本公司,总部还在日本,办公大楼挺漂亮的,其董事会、销售、财务等各个部门还驻扎在这个漂亮的办公大楼内
然后突然有一天,董事会突然对办公室小白领下达命令:我们要解散办公室,搬到中国去,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便宜!!——我吐血三升,
然后镜头一转,出现无数个如同机器人一般的中国女孩在杭州的一个电脑间内如同纺织女工一样熟练进行日文输入操作比赛,
然后,日本办公室白领开始乱作一团,一大堆没事找事的蛋痛情节开始上演——我再吐三升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编剧您这一荒谬至极的设定~

2、看完此片后相信不少中国观众都会为日本人可爱的“中国观”、“中国人观”哑然失笑,
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中国人那种孜孜以求而又不求甚解的研究态度,无比滑稽,
片中日本人把中国人作为外星生物一样放在放大镜下研究,如同盲人研究大象那样happy,
有人说日本人喜欢细致入微的工匠活儿,匠气十足而天才不足,出巧匠而不出大师,出谋术者而不出战略家,
这种民族特质使得日本人极端擅长于制造业、品质控制和机器人技术等精密领域,
日本人机器人做得出色是因为他们自己就类似于机器人,严丝合缝而又呆板,
有时候容易“一叶障目”。
于是乎,片中日本人经过研究,“拜金”“直率”“欲望强烈”等一系列标签开始派发给无辜的中国人,并且他们以为可以简单地用这些标签来做加减乘除。

剧中日本人看中国人,如同我们看广州的黑人一样,具有优越感
中国人没有任何创造力,他们只适合于作为廉价劳动力,他们的个性、人格、思维、兴趣对工作来说是不重要的,除此之外,他们还容易偷懒,
因此需要用日本的职场道德去约束他们,教化他们
于是乎,两个中国小MM——统统受过大学教育,其中一个还从上海过来,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日本学习如何在办公室努力地打杂。
不仅如此,两个MM还肩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制作样本——所谓样本我估摸着就是说明书,
把他们在日本努力打杂的程序一条条的记录下来,然后回到中国去言传身教——打杂虽然简单,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看到这里,我不禁再次吐血——拜托,办公室工作的话,没必要到日本去学习,
需要日本学习的那些,日本的国粹——比如核心技术、研发管理,品控、现场管理、精益生产,
这些东西,如果你想学的话,呵呵,恐怕日本人就要“泥棒”“盗人”的乱骂了吧,那些愿意教的企业,比如川琦重工,“卖国奴”的帽子就要扣上了吧,
所以,日本电视剧把中国人描述成日本工业体系成本控制链上重要的一环就行了,
但是你把中国人描述成这样,还要突出一下中国人是多么感恩戴德于成为廉价劳动力,
特别是如同原始人渴望文明教化一般如饥似渴于成为日本的“办公室廉价劳动力”,我的天哪,我接着吐~

3、日本人常说中国人具有“中华思想”,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喜欢先入为主、主观带入。
这一点我承认,不管愤青,普通人,都有那么点。
不过,要论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我觉得日本人即使不高于中国人的话,也完全不会输给中国人,
更特别的是一种我可以称为“岛国思想”的东西,在日本人血液里蔓延。
“岛国思想”是一种只认同纯同质,拒绝异质的思想
以这种思想为指导,那就造成了一种极度的排外:
日本人爱洗澡,爱到世界最爱,你不那么爱洗—>你脏—>你们中国人脏
日本人犯罪率低,低到世界最低,你偷了一盆花—>你小偷—>你们中国全小偷
日本人工作要求最严,严到世界最严,你不认同这种理念—>你懒—>你们中国人懒
“岛国思想”从根本上抵制“求同存异”,使用日本标准来套一切,
使“互信、包容、尊重、理解”变得困难。

日本是一个岛国,历史上没有戏剧性的起伏,万世一系,民族成份单一,在封闭情况下发展出繁荣的江户文化,
明治维新也是空前成功,战后更是成功得一塌糊涂,
使得日本人对于本民族的同一性有自豪感,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呢,由于是一个岛国,从小日本人便被教导自己条件不好,没有资源,地震海啸火山频繁,
所以日本人内心有两个深层次的恐惧:
第一个恐惧是担心自己的民族丢掉危机感,
第二个恐惧是担心自己人不团结

出于第一种恐惧,日本人便时刻提醒自己要“一生悬命”,人在职场,要努力再努力,不断完成剩余价值的自我压榨,,永远把弦绷紧。
片中日本职场男女忘记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古训,只要在办公室里发一会呆、吹一会牛,
那个永远西装笔挺的小矮人就会在他们意志薄弱的时候及时出现,提醒他们、鞭策他们。
为了反衬出日本民族目前是多么危险,导演塑造的两个中国MM和一个中国帅哥。
中国帅哥胡兵(在本片担任花瓶角色),在街头看到几个吊儿郎当的日本人,联想到旧有对日本人的印象,
对他的小矮人上司抱怨说日本人变了,已经不是他所崇敬的日本人了;
而两个中国MM呢,更是身体力行地告诉日本人:你们不行了。
两个小MM不光是玩命,几乎是发疯一般地工作,精力旺盛,求知欲勃发,永远不知道疲倦,永远对工作抱有兴趣:哪怕是再机械的工作,也不存在一丝的怀疑,干劲十足,而且特别聪明,一点就通。
对于这一点,小矮人监工是这么和女主角解释原因的——他们和我们日本人不同,他们是在为生存而奋斗,目的只是为努力的活下去。
当那个湖南妹子用无比用力的日本话来表达她内心的激情时,
我看不下去了,我真想跳进电视机对导演说:导演,停,停,这不是真的,我们说话没那么用力,我们做事也没那么用力,
这不是中国人,这是机器人,
我们中国人正如你们所闻,又笨又懒,我们知道累,虽然我们为生计奔波,但我们同样知道怎么放松,我们知道努力工作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
但对于富士康流水线上的那些工人,我们的态度是同情而非自豪——他们是全球采购时代罪恶价值链条上的牺牲品,
如果可以自我选择,我们不会把自己当作工作的奴隶,不会让工作占据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
除此之外,我们是五颜六色的,我们当中,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有的人慢,有的人快,
每个人的思考模式也不相同,有的时候彼此分歧很大——比如对这两个中国小MM的看法上,就会有观众与我不同。
一句话,我们的劳动力不是你们的威胁,因为我们没有你们“一生悬命”的自我洗脑习惯。

出于第二种恐惧,日本人便时刻提醒自己要“团结”,心往一处使,减少内耗,为集体付出最大,为自己着想最少,努力不要把自己的过失变成同事的负担,为了集体的最高目标,牺牲自己的个性、主张、权利,甚至扭曲自己的尊严,服从上级,隐忍愤怒,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
在知道自己即将失业以后,这群白领乱作一团,
大家开始争论、吵架、找工作、离职,也有人坚守岗位——那个女主角,但为此心急如焚。
的确,对于日本人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危机本身,而是不团结,
当抱团的日本人落单成为个体后,团队不再形成合力后,他们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
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目标让大家再次凝聚到一起,重新团结起来
遗憾的是,导演尽管费尽心思,鼓捣出种种令人蛋痛的无聊剧情,他也没说清楚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个让大家重新形成凝聚的共同目标到底是什么?
是与中国人的竞争,打败中国人?显然不是,这个公司就是一“日奸公司”
女主角要让所有人明白工作对人生的意义,好好干,以便让董事会对重新认识本部门对于公司的价值,
为此她不断以身作则,先是激励后进的小女生好好努力,再组织运动会、试吃会,这个活动那个活动,
可惜,董事会就如同那个老太女部长的脸一样,顽石一块,在他们眼里,一切为成本让路,公司的决定已定,
就是搬往中国,这帮残留的日本白领所需要做的,就是配合两个中国小MM完成样本,然后各自滚蛋。
这样一个在我中国人看来毫无留恋价值的公司,居然还能让女主角费心费力领导大伙儿“为团结而团结”
这样一个在我中国人看来无比简单的决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竟然还能演绎出这么多芝麻绿豆、没事找事的肉麻“励志”桥段,实在滑稽。
但是,不管解释得怎么狗屁不通,导演还是让一个又一个曾经分裂的个体,在大家的掌声中,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每个人都眼含热泪,每个人都在为别人的小小进步感到欢欣鼓舞,每个人都在大声的激励:岗巴跌!
连两员中国小MM居然都大声说着:加油、岗巴跌!
拜托,正是你们两个把人家饭碗抢走的不是么?
如果我不能这么理解,就只有承认你们纯粹是为这种团结的状态而感到欢欣鼓舞了,
对不起,我的违和感又来了,我们中国人通常不会“为团结而团结”的,咱老中精着呢,
如果一家企业要我们为你卖命,那么你必须拥有让我为你卖命的理由。

当两种恐惧叠加后,我看到了一群精神错乱者,其症状因为日本职场的压抑氛围而不断恶化,
举二例:其中一个帅哥因为反对外包的方针,被贬到一个小屋里修史志。
长期压抑下,他已经成了一座火山,在被冤枉以后,他强烈喷发了,而他被冤枉的事由十分匪夷所思,
就是在风俗店里殴打了一个中国小姐。
这是本片最弱智的情节,首先,为什么这帅哥在受到公司如此凌辱后还会选择留在那里继续受气,
难道是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体系崩塌后留下的后遗症么?
其次,你受到的冤枉和工作无关,而且很容易说清楚,去和法官说清楚就行了,没必要在办公室生气,
结果这个受气包子完全丧失了自我辩护的功能和冷静,在满腔愤怒下摇身一变为办公室怪兽,横冲直撞,
如果他手里有把冲锋枪,绝对会搞场屠杀而后自尽。这哥们是被日本职场的压抑气氛逼疯的。
不过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难理解这日本哥们的感受,更很难理解导演的用意,
我只能片面理解成这是日企“企即是家,家企不分”的传统带给每个人认知上的误区:我的私生活也是企业的一部分。

第二个例子是我认为本片最垃圾的一个情节,这里我首先要说一下日企文化中一个让我很不舒服的东西,
就是日本企业中或者说人际关系中强烈的尊卑秩序。
在一个高度讲求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高度的团结,牺牲自己小利,保持秩序,服从上级,
从日企“年功序列制”等薪酬制度上看,这种论资排辈、官大一级压死人可见一斑。
因此,我在本片中看到的日本领导个个如同市侩,全无半点个人修养,
一旦下属、下级部门有了过失,则当着面非吵即骂,严厉训斥,而被训斥者,轻则低眉头顺目、唯唯诺诺,
重则身如筛糠、口不能言。更为可笑的是,日本人似乎认为他们这种做法并无什么不对,而且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本片最后一集在描述中日差别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画面:
一个中国厨师因为做错了,旁边一个日本老头的师傅大声斥责,结果这中国人甩了袖子鼓囊了一句“不干了”
画外音起来:对于中国人的过错,不要责骂他们,要照顾他们的“面子”。
笑话!你管起码的对人的必要尊重叫“照顾面子”?
对不起,我们中国人没有无条件服从的习惯,我们讲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且,我们对上级的个人魅力要求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刘备有资格成为好领导,而董卓、吕布则没这个福气的原因,
如果你们想全球化做跨国企业,或者继续吸纳“研修生”给你们干活,
你们就必须收敛一下你们“岛国思想”,别用你们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套一切。
(题外话,我想,大概在日中国人犯罪率高也有这个原因吧,去日本的所谓“中国研修生”就是日本廉价苦力,
干着没人愿意干的“3K工作”,还要受日本人的气,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闲话少叙,且说这个我认为的最垃圾的情节是何等的垃圾。
那个暗恋胡兵的办公室小白领因为给一个部门的大头头安排座位,出了点差错,被骂得不成人形,
你们办公室是干什么吃的?居然用这么不懂事的小屁孩来办这种重要差事?
于是,一个在我们国家的公司里算不上事儿的事儿,让这个大头头大动肝火,自认为受了天大的侮辱
在收到小MM诚惶诚恐的道歉后,这老头还得理不饶人,直接杀到办公室,拍桌子骂娘,
办公室无一人敢申辩解释,无不惊恐莫名,道歉赔礼,那个课长,一个30多岁的男人,更是努力安抚,
可是,那个倔老头就是不买账,站在门口一定要把人骂臭了才肯罢休。
这个时候,让我惊呆了一幕出现了,课长,这个30多岁的男人,几乎是五体投地一般跪趴在老头的面前,祈求原谅。
这个镜头夸张到什么程度呢?就像电影《功夫》里和周星驰最终决斗的那个“火云邪神”
像只丑陋的癞蛤蟆一般趴在那儿,这男的,穿西装打领带,头伏于地,趴在那里!
我不行了,连隔夜饭也吐出来了:
男儿膝下有黄金,你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是何等变态的企业文化,能让一个30多岁,马上就要结婚的男人,当着她未婚妻的面,
为了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舍弃尊严啊?
而他这种代人受过、舍尊取义的做法,居然他的同僚无比感动!晕了,彻底晕了。

看完此片,我算知道日剧粉吹嘘的日剧的“励志”究竟是个什么玩意了,
所谓“励志”,大概如同桔子榨汁,压力压力再压力,
在压力下面,弱者逼疯,强者恒强,于是,帮助弱者,团结团队,大伙各安其职,共度危机,
每个人都在强大的压力下隐忍再隐忍,最终爆发出惊人的潜能,
大概都是就是这么个路子。
也许日本人都喜欢《少林足球》、《喜剧之王》这类题材吧,
而这种日剧编导偏爱的“压力”,可能既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等等所谓真正的压力
也有一大堆如同本片所讲述的,芝麻绿豆大的,没事找事的自加压力
更有一大堆因为日本人的交流障碍和自我表达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扯淡压力
本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压抑无比的日本社会和一个压抑无比的日本公司,
和一群敏感、神经质、重礼仪、勤鞠躬、负担沉重,无法表达自己情感,心情压抑却强力振作,总是不断加油鼓劲,
但是随时有崩溃可能的日本白领。
我老妈看到第一集就大摇其头:“这些人说话为什么这么费劲、这么用力啊?”
亏片子里还有个人写了幅书法“人是宝”,还挂在他们公司门口,
可麻烦导演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通片看下来,我真没看出来“人哪里是宝,人为什么是宝”

日本的企业是创造了奇迹,但是这背后的日企文化到底有多高明?
日本企业在七八十年代的成功让西方的管理学更加注重“人的要素”
但从本片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以人为本”无非是把泰罗制引入到人力资源领域罢了。
这种企业文化适用于制造业。但从70年代以后,在信息领域等需要人的创造力的领域,日本毫无建树
近十几年来,在制造业又面临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冲击
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爱尔兰人可以坐在google的办公室里一起工作,或者说,一起合作,
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做事认真、标准严格、讲求成本和效率,这是日企文化的长处,可是我想只要是亚当斯密定义那种民营企业,
都会把此作为天职。
除此以外,日企文化的长处发挥有赖于日本人独一无二的国民性——“日本人容易管理”
因此,日企文化并不神奇,可以借鉴,没必要膜拜。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国的国企,中国的国企还是膜拜一下日企的文化好了。

跨国OLOLにっぽん(2008)

又名:OL日本

主演:观月亚理莎 阿部隆史 美波 井上芳雄 东干久 浅野优子 陈怡 唐加思 胡兵 茂吕师冈 前田知惠 皆川猿时 

导演:岩本仁志 / 大谷太郎 / 本間美由紀 / 编剧:中园美保 Miho Nakaz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