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是将自己浸在冰水里不温不热的人,他被儿子唾弃,憎恨母亲过于善良,可廖界这个小孩燃起了他的一丝余火,车窗的倒影里他从廖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模样,也许是自怜,一丝热气升腾后冰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温度。
这部电影前后用了非常多的对照,骑自行车时的悲喜,告密时结局的好坏,省钱和赌气时关不关热水器的动作。“好爸爸与坏爸爸”是我看到最多的评价,但我觉得两人不属于对立面,而是社会身份的不同,个人处境的不同,甚至在股市崩盘后这两种人都是赢家都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也不要轻易改变自己。
本片以观察者的视角展开,作为泡沫经济后近30的我们来说早已清楚他们的结局,但如何讲出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故事,同时还要告诉观众自己想讲的话呢。1.职业的多样性。我们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厨师,服务员,秘书,老板,全职太太,小摊老板,学生等等的人物一角。将日常与非日常的场景穿插,引出社会问题,也让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大家是有和现在并无不同的生活的。
2.人性的欲望与情绪。父亲和狐狸是两条游览路线,我们在父亲的视角下看到了遗憾与希望的交替,人性与欲望的交织。在狐狸这条路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斗争与反抗,看到了不甘与愤怒。多种多样的情感充斥了本片的进程,我们很难在一个人身上用这么短的时间看这么情感,但是把它划分到一个时代一整天你要接触的人就不会唐突。
3.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与终将发生改变的我们。我其实很难想象泡沫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只知道当时股市崩盘房价大跌银行坏账,与在《金鸡》中窥探到的一些不易的小人物生活。电影发生股市暴跌仅用了几秒,一系列的蒙太奇用上述的职业与欲望让我们看到很多种结局,串联起了一整个时代的过往。而廖泰来几乎是这个时代里能全身而退的赢家。
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剧作,像大数据一样在寻找他的共鸣者,无论是奖项还是评分,我相信他确实是打动了不少人的。
下面是人物的具体分析
摇摆不定的人对于“教导者”与“教唆者”的话语更容易盲从,事情总是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不做思考地听取他人建议,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但实际上是掉入了陷阱。廖界在两位教导者间摇摆不定,剧作中展现了他好与坏时的对照,我们很高兴看到他与父亲互相关照的温情,也惊讶于他的莽撞大胆,因为影片塑造的主角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角色而是懵懂的小孩,这让观众能更多层面地拆解角色理解他的行为,知道他也在成长。(还是想提一嘴小孩在表演和选角上的吊眼有时候太刻意让人会很出戏,但是又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间离感让人感觉他在对对面角色白眼。)
《一一》中懵懂的洋洋以沉思者的形象懵懂地讲出自己的感悟,抽象地用拍后脑勺讲出哲学。《老狐狸》的廖界是理论的践行者,他亲身演绎并体会了决策后的结果,最后直观地展示了人生里的第三种选择。(我其实觉得廖界的选角和老狐狸有点神似,和廖泰来反而没有那么像,可能就是考虑到副驾驶车窗那场戏的投射)
父亲这个角色,坚守阵地可能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内心强大,。他有争取吗,坚持工作,听取儿子的心声,为两人的梦想省钱挣钱,选择了最稳的路,他吃过别人的苦让儿子不要难为秘书去求情。他也为儿子狠下心肠回复“你说的对,热水器关没关没两样”,这也是因为他“自私”地选择在很远的地方打工在郊区租房导致的,或许这里面还有一些他对老情人的私情。他在乎儿子但也分身乏术没有办法察觉到儿子受到的欺凌,市井小人物的时间是有限的。廖界作为小学生力量也是有限的,他这个年纪离家出走都要很大决心,不同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大家生活中难以遇见的老大哥,他的种种行为是他的求生欲也是对于上级阶层的窥探,作为儿童来演绎反而合理化了这种行为,他没有威胁让人同情,他的不甘与莽撞给他尝试各种机会的可能。
影片在大时代与小家庭间的转换是流畅且浑然一体的,这是我觉得它出彩的地方。但它也有很强的伊索寓言味,让人觉得故事不够精彩只有情节没有丰满的故事,但作为观察者视角我们已然看见了每个角色的一生。
狐狸泡在冰水里是不是因为他感受了太多痛苦而无法改变,让他人痛苦,用失败界定他的善良来麻痹自己,我们有必要为了征服他人成为更坏的坏人吗,廖泰来和廖界是两种选择但不是对立面,最后廖界的成长也不是一个廖界最后变成谁的结果,而是一种有无限可能的开放式结局。
狐狸与兔子是两种不同的狡诈,但你本该是自由奔跑自有决策的野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