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5-10

普通法西斯:一些资料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我希望,您能和我一起来反思。”米哈依尔·罗姆在影片的开始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同对面坐着的德语翻译交谈。1965年,观众一直期待着这样一部影片,从纯粹的社会经济学或是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剖析法西斯主义。因此,当时的这部《普通的法西斯》在东德和西德地区都备受观众瞩目。因为,那时在西德地区,纳粹时代的阴影数十年来挥之不去,这一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的禁区;而在东德,人们也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反法西斯影片的说教和大同小异的反思类纪录片。

罗姆通过这部分为16段的纪录片,慢慢地揭示了主题,并近乎完美地再现了历史事件的诸多细节。为此,罗姆和他的剧组成员花费了超过200万米的胶片,搜集了成千上万张照片,其中许多史料是来自原纳粹时期的帝国电影资料馆,还有一些是德国战俘保存的影像记录。维克托·克莱普勒在战后出版的有关第三帝国时期语言解析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米哈依尔·罗姆的《普通的法西斯》中通过德国人自己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再度演绎,深刻挖掘了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本片中,罗姆并没有去说教、控诉或是指责。罗姆的主旨既不是强调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不容置疑的答案,例如在电视中反复播放的欢庆胜利时的回眸一笑,也不是突出那些饱经磨难的被访者的感受。他着意客观地再现纳粹时代的真实情形,而他本人则更像是在拍摄一次考古研究过程,不夹杂任何主观的感受。尽管如此,罗姆的视角还是带有个人的风格,并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代表了一代人的反思。因此,在当时对历史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1965年拍摄的《普通的法西斯》通过米哈依尔·罗姆的诠释来表现这种认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部影片中的诸多见解和评论,也有助于今天的观众深入了解纳粹时期德国人的日常生活。

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而罗姆采用纪实片中罕见的蒙太奇剪辑,来达到跨越历史的效果,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今天看来仍令人叹为观止。影片的开始是一组镜头,表现了莫斯科、华沙和东柏林街头嬉戏的儿童,如同素描画一样,勾勒出1965年的世界。罗姆解释说,所见即所思。然后,他让镜头随着思绪追溯往事,如同刻在洞穴中的远古岩画,最后定格在一组偷拍的实景中,那是罗姆通过安置在莫斯科大学校门前的摄影机拍摄到学生参加考试前后的场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各不相同。”罗姆的镜头摇到了莫斯科街头的一位母亲身上,她正充满怜爱地注视着她年幼的孩子。突然,银幕上一声枪响,镜头切换成一张历史照片,画面是一名德国士兵向一个妇女的头部开了一枪,那位妇女正在试图从他手里抢回自己的孩子。接下来,镜头再次闪回到现在的莫斯科街头,那位母亲安详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发。

“一般说来,枪声过后应该马上继续拍摄死者倒地后的样子,这才符合逻辑。”在1966年发表的文章中,罗姆这样解释了他的蒙太奇手法,“可是这与我试图表达的想法并不吻合。因为那样的设计太幼稚了,就像是一个小姑娘接着发问:‘发生了什么事?是谁开的枪?’”罗姆将大屠杀的历史照片与1960年代现实中安详宁静的莫斯科街头的场景巧妙地剪接在一起,罗姆对此有他独到的见解:“这不仅是唤起现代人的反思:我们不能忘记法西斯主义曾经猖獗一时,生灵涂炭。并且还将引发更深刻的思考:我们不能忘记,所见即所思!我们要告诫自己,如果今天还出现这样的场景,我们该怎么办!”

罗姆使用画外音进行评论的手法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是这无伤大雅。《普通的法西斯》即便没有评论也照样打动人心。影片中有一组画面反复出现,那是希特勒出席一个高速公路开工仪式。这组画面不是为了突出独裁者的虚伪,而是把观众的目光引向背景中一个普通的纳粹冲锋队员。此时的他正处于莫名其妙的性兴奋中,滑稽可笑且非常尴尬地挺着勃起的下体,跟随在元首的后面。在随后一节影片中出现的帝国总统兴登堡,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稀里糊涂地沉浸在一系列庆典活动中,同样令人忍俊不禁。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罗姆表达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总是能够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不仅如此,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时代特性。而对于历史真实场景的再加工是完全徒劳无益的。

罗姆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前苏联影评家的指责。他们认为,导演没有真实地再现历史,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主观诠释历史资料,同时与现实场景构成反差和冲突。罗姆希望利用电影手段来解释、反思历史和现实,这在1960年代末期的前苏联无疑是一种叛逆的理念。

《普通的法西斯》使得罗姆进入了叙事纪录片写实主义导演的行列。他的蒙太奇手法不仅影响了前苏联的许多青年导演,对于西欧叙事纪录片的拍摄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影节遭到禁映

在阿登纳(德国战后第一位总理)时代的德国,反映法西斯和纳粹暴行的题材并不是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接受。就像亚历山大和玛格丽特·米彻里希描述的所谓“无能力哀悼”一样,当时的社会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中。1955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外交部公开宣布禁止影片《夜与雾》在国内公映,这部由阿伦·雷乃执导的影片在戛纳影展期间对德国政府的做法进行了示威抗议。该片纪录了盟军解放纳粹集中营时所看到堆积如山的尸骸,这一场面很难让战后的德国人接受。在戛纳和柏林的电影节上,该片只作为内部观摩影片,没有公开放映。

法西斯题材的影片

其他有关法西斯题材的影片如艾尔文·莱塞斯的《我的奋斗》(1959年)和保罗·鲁塔斯的《阿道夫·希特勒的一生》(1961年),尽管史料丰富,拍摄严谨,然而作为电影来看显得有些苍白和枯燥。而1977年公映的由克里斯蒂安·赫伦多夫和约希姆·费斯特联合执导的《希特勒——野心之路》则难以让人接受,这部影片完整地分析了纳粹宣传的美学特征,粉饰战争恶魔的丑恶行径,没有对法西斯的暴行进行彻底批判。

黄金时段不得播映

即使到了1980年代,揭露纳粹罪行的影片也无法顺利地与观众见面。1984年,爱波哈德·费希奈执导的《审判》便遭此厄运。这部反映马伊达奈克审判的纪录片原定在德国电视一台的黄金档播出,后来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被安排在深夜的第三套节目中播出。这部影片后来获得了多项大奖。

导演

米哈依尔·罗姆于1901年1月24日出生在伊尔库斯克。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由于政治原因被流放他乡。他在莫斯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师从著名雕塑大师A.S.格鲁吉娜,但在战争期间曾被迫中断学业。他曾翻译过左拉和弗劳伯特的书,写过电影剧本,并曾担任A.马切莱特的导演助理。他本人的导演处女作是根据莫伯桑小说改编的《羊脂球》(1934年),这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虚伪本质的讽刺作品,当时使用的仍是默片的拍摄手法。此后,罗姆在一所电影学院任教,并导演了一些舞台剧。同时,也参与执导了一些故事片和纪录片。他于1961年执导的影片《一年中的九天》以其冷酷和游离的风格令人瞩目,“使人联想起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同时代的影评家乌尔里希·格雷格如是说。1965年公映的《普通的法西斯》是罗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后,罗姆还执导了未尽之作《坚信不移》。1971年11月1日,罗姆在莫斯科病逝。他的学生马林·楚兹耶夫和艾伦姆·克里莫夫将他的收山之作完成,并于1975年公映。

普通法西斯Обыкновенный фашизм(1965)

又名:普通的法西斯 / Obyknovennyy fashizm / Triumph Over Violence / A Night of Thoughts / Ordinary Fascism

上映日期:1965-12(苏联)片长:138分钟

主演:米哈伊尔·罗姆 玛琳·黛德丽 约瑟夫·戈培尔 赫尔曼·戈林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约瑟夫·斯大林 宇野重吉 

导演:米哈伊尔·罗姆 / 编剧:Yuri Khanyutin/米哈伊尔·罗姆 Mikhail Romm/Maya Turovsk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