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不在,却又无处不在
——《杀人短片》配乐赏析

配乐之于一部影片,属于技术元素之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好的配乐会特别契合影片的节奏和人物的心理,与镜头、情节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当然,这都是配乐的基本作用,也是最基础的功能,而实际上,在很多的欧洲电影大师那里,他们并不认为影片的节奏和效果需要通过配乐来强化,单纯的情节和镜头已经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除了环境声和人声,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安静的。

当然,不在影片里配乐的导演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要结合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杀人短片》,来谈一谈配乐的另一种很独特的功效。与普通影片选择配乐的时机和节点不同,《杀人短片》的配乐使用显得随性,很多场面感觉需要音乐来烘托的时候,却只见冷静克制的镜头,却听不到音乐的声响。

前文谈到,音乐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情绪、烘托情感,换句话说,音乐只是电影的辅助手段。当然了,这只是通常的使用手法,音乐放到大师的作品里,发挥的功能已经远超情绪、情感那么单纯和简单。以《杀人短片》为例,本片的配乐甚至可说是在参与叙事。该有音乐出现的时候,观者听不到,而当观者觉得该当无声的时候,音乐却以一种相当跳脱的方式,挤迫着人的耳膜。而且,配乐的节奏显得强劲,节奏感强,像是附着在故事头上的一支鞭子一样,催促着情节进展加快脚步。一旦把这种感觉和影片直白的片名绑在一起联想的时候,观者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得到了非常有力的增强,同时,在观者明明知道要发生些什么,但在镜头里还看不到的时候,配乐已经充当了叙事的角色,在明白无误的告诉你:等着看好戏吧!

片名准确的告诉观者,杀人事件自然是全片高潮。然而,在杀人事件发生之前,虽然影像很零碎,但歌剧感浓重的配乐多次莫名出现,似乎在逼迫着情节直接走向高潮;而杀人事件发生后,配乐却好像突然消失了一般,一直静谧到凶手和律师的谈话才回来。导演的冷静和克制弥漫全片,除了配乐传达出的急迫感,几乎找不到影片的情绪点,仿佛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镜头只负责记录而已,但导演的过人之处却正在于,虽然从电影呈现出的画面里看不到,但观影过后,内心里纠缠、难过的情感却恰恰与影像相反。

欧洲有艺术的土壤,被这片土壤滋养过的电影大师总有些让人惊叹的绝活,即便忽略影片本身的哲学内涵,叙事的高超技巧,《杀人短片》仅在配乐上所显示出的独特性也足以令自身孤傲。

杀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1988)

又名:杀人影片 / 杀诫 / 关于杀人的短片 / 教我如何去杀他 /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上映日期:1988-03-11(波兰)片长:84分钟

主演:米罗斯洛·巴卡 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 扬·特萨利兹 比涅尤·扎塔西奇斯 芭芭拉·杰坎 亚历山大·贝德纳茨 杰吉·泽斯 兹齐斯瓦夫·托比亚兹 阿图尔·巴奇斯 克里斯提娜·杨达 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编剧: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 Krzysztof Piesiewicz

杀人短片的影评

邵遗
邵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