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抽空又再看了一次《十月围城》,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演员们都赋予了他们该还有的形象,大人物、小人物都是那个年代中独有的品格。
从开场的杨衢云之死,已经讲明这次行动注定是九死一生。孙中山到访香港,表面一片祥和的景象下,是危机四伏的暗潮流动。清政府已经安排好人员暗杀孙中山,而同盟会也在想方设法地保护孙中山。当时的香港就是一个大漩涡,每个角色都无法躲避这次暗潮。
电影中,最鲜明的角色代名词,我觉得是父亲。李玉堂作为一个父亲,得知儿子考上洋学堂时,在家设宴款待。并让孩子重光穿上西装。这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虽然,还留着长辫子显示着旧思想,但对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在当时已经算是开通。
李玉堂在和陈少白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我是一个商人,我儿子以后也只会是商人。”“我是不是革命党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儿子不是革命党。”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他根本不想儿子受到牵连。他疼爱儿子,他不想儿子卷入进入。
第二位父亲就是方天将军,他明明是为国争光的大将军,最后却落得骂名一个,六百多个兄弟,最后,只有三十个留下来。他的台词不多,但有一句说得很好,“打,就是为了能回家。”他对女儿方红的爱,更多的显示在小事上。例如,他会挑灯修补女儿的衣服,在清朝杀手杀到戏班时,他迫于无奈打晕女儿,然后,把她放在戏班的牌板之下,让女儿躲过一劫。
第三位父亲是沈重阳,他虽然好赌,而且毫无尊严,为了钱什么都肯做。但当得知女儿的养父李玉堂有危险时,他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阻挡了阎孝国的前进步伐。
而其他人物的出现,也为剧情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阿四,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重情重义。第一次,李玉堂要打重光时,阿四冲上去护在少爷身前,就算被老板打破了头,也没有怨言;第二次,是他想请李玉堂替他去提亲,李玉堂同意了。他高兴的大喊着:“老板万岁!”;第三次,是发现代替孙中山的人是重光少爷时,他哭了,但这时无法改变的事实,他唯有跑得更快,保护少爷的安全;最后一次,是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拖住阎孝国的步伐,最后也死在他的手上。阿四的一生平凡,和当时很多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对雇主的忠心,对爱情的向往。
史密斯,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在电影的前半段,他的戏份并不多,而他也是把李玉堂当成好朋友,他多次暗示李玉堂不要参加这次行动,也暗示他不要管孙中山是否真的到访香港,因为,他明白孙中山的到访必定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但当他的上司命令他对这件事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允许自己的同胞牺牲,所以,他用了一个“游街示众”的借口,带领警察保护阿四等人平安走了一段路。
刘郁白,作为满清最后一个武状元,在失去爱人的一刹那,他便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但当他再次收到那把被李玉堂赎回的家传铁扇时,他的灵魂又再次回归,他决定报答这份恩情。他独自一人守住了最危险的地方,以一人之力,消灭了剩下的满清杀手。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中国人的情义。
阎孝国,满清皇朝最后的将军之一,为了效忠清朝,不惜一切代价,誓死铲除孙中山。可惜,最后只是杀了李重光,还被恩师陈少白所击毙。但他在整部电影中却算不上是反派人物,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他虽学习西方知识,但未能理解其中内涵,他只能看到列强的入侵,却看不到或者说是不肯承认晚清的腐败无能。正如陈少白所讲:“只是一介莽夫。”但他却最能代表当时在中国的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甘心做奴才,已经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统治了。他身上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愚忠。
李玉堂,除了体现出父爱,更多的是看到他的转变。由一开始的反对儿子参加革命,到后来默许儿子参加。从不愿意接受陈少白的请求,到为保护孙中山而作出的贡献。这一路走来,改变他的是方天将军的死和陈少白的失踪。电影中,他的心中也曾出现过矛盾,他对刘郁白说:“我父亲告诉我,做人和做生意一样,要对得起良心。”显然,他对于安排去保护孙中山的人,他良心过意不去,因为,这是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帮助阿四提亲,是希望阿四能平安回来,能给他一个家;帮助方红安葬父亲,是希望她能尽到孝道;亲自下厨做饭给他们吃,是想为他们这些勇士奉献出绵薄之力。
就正如《孤勇者》中那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在《十月围城》中,所有牺牲的小人物,他们到死也未能明白革命是什么,但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为了报恩、为了报仇、为了情义,他们流的血也渗入到革命的这股力量中。
最后,引用陈少白的一句台词:“革命就是会流血,会有牺牲,用我们这一代人的性命,来换取重光他们(下一代)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