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电影之前被一句,爱永远是突然降临的,只有从来没有爱过的人,才以为爱是一个感情渐变的过程搞得头大,以至于一度怀疑,难道慢慢培养起来的爱不叫爱?看来电影后,才恍然觉悟,一切,只是导演设的障眼法而已。
以下所有观点,仅代表我个人,大胆窥测导演思绪。本人认识较为肤浅,文笔马虎,所以只能从剧情入手,略微分析剧中人物感情。
艾尔莎的身份,是留学生,同时也是首席长笛手。也就是说艾尔莎是搞音乐的,她选择来到成都,很有可能是带着探寻音乐之路来的,可以说艾尔莎的成都之行是一次艺术之旅。(私以为导演私心,毕竟成都是他的家乡,羁旅在外,对家乡总有一份亏欠和思念,所以选了成都 )
第一次见到马荣,马荣在吹奏尺八。那会艾尔莎还不知尺八为何物,但同为演奏者的她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录了视频。那一次,马荣告诉艾尔莎每一个蚕蛹里有一个小生命。那也是懵懵懂懂的艾尔莎第一次体会生命的弥足珍贵。
再一次艾尔莎寻迹而来,马荣却以为她是来买蚕卵的客人,并且告诉她店里有专门孵化的工具,很方便。(这里提到孵化工具其实不多余,联系电影开始,艾尔莎用体温孵化蚕卵,而不用孵化工具,体会她对马荣的感情)艾尔莎却自作聪明的拿出了她找人制作的尺八,试图得到马荣的关注或者表扬。却并后者狠狠斥责一番,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轻视,这才有了艾尔莎去古庙寻尺八,并发现尺八内臭椿树蚕茧的秘密。
马荣告诉艾尔莎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不用杀死茧内蚕,就可以抽丝,马荣也不要再为死去的蚕奏曲。导演引入佛教,利用马荣,告诉世人生命的珍贵,对于生命,无论多么弱小,我们需得敬畏和保护。
艾尔莎加入一个义务为农民子女演奏的团队,注意到听她吹长笛的孩子时日无多。这一幕是在艾尔莎认识马荣后出现的,可以说是马荣影响了她,艾尔莎开始学着做一些善事。当孩子的母亲拿着小白兔,送给艾尔莎时,她知道那是孩子在世上最后的心愿,不顾宿舍不让养宠物的纪律 没有任何推辞的接过了小兔子。此时的艾尔莎,已经变得有责任和担当。后来电影画面中多次出现艾尔莎细心照料小白兔画面,可见她选择照顾兔子并非一时兴起。
珍惜每一个生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挽留它,这是我学到的一点。后来艾尔莎甚至将死去的蚕装在精美的小木盒里,埋在巴黎的公墓。艾尔莎,一点一点地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艾尔莎遇见马荣前,应当是没有谈过恋爱的。参见第一次马荣想吻她时,艾尔莎闪躲的动作,虽然她对他有好感,一个神秘的男人,但她还不习惯与他做这样亲密的事情。可以说,马荣教会了艾尔莎什么是爱。马荣是一个神秘,复杂的人物,他不喜欢杀生,为即将死去的蚕吹奏亡灵曲,不喜欢艾尔莎将蚕蛹不知轻重地拿起,自己却开着工作室,把这项在他看来残忍的事情转化为商业利益。马老师,厂子里的工人都这样称呼他。一个文化人,难免逃不开现实和理想所带来的矛盾的羁绊。
马荣每次送艾尔莎到桥上,总不肯向前一步,他的理由是不想让儿子看见。起初艾尔莎理解,没有犹豫地下车。就在两人确立了关系后,马荣依旧将艾尔莎赶下车,她负气,僵持一会,最终还是妥协,自己走了回去。马荣为何如此介意自己与艾尔莎的关系被儿子知道,难道仅仅是小林精神有问题离不开他?我不认为是这样。第二次见面时,马荣告诉艾尔莎自己妻主故去多年,两人也是在法国相识。妻子故去多年,为何一直没有再娶,我不相信已马荣的人,没有女子为他动心。排除一切可能,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马荣几十年里,还在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为此,他把对妻子的思念转移到儿子身上,尽他所能,宝贝他的儿子。因此,儿子可能也很相信父亲,父子两人相依为命。小林精神有问题,他不敢冒险,艾尔莎的到来,加入,或许会让小林有了父亲被抢走的危机感。他不敢让小林冒一点点风险,直到,小林告诉他自己找到了真爱。
既然小林的余生有了新的寄托和依靠,他这个做父亲的才放下心来,那一天晚上,他没让艾尔莎下车,并告诉她以后都不用再下车了。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切看似很美好,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逐渐浮上水面。小林爱上的人,却和父亲在一起,巨大的难以接受的压力,再一次击垮了 小林。他杀死了自己曾经与艾尔莎一起喂食的兔子,惶恐地不知该相信谁。在小林的世界里,死似乎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因为生气,他可以杀死无辜的小兔子,一次次提到饮下孔雀胆死亡时的愉悦感,小林,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是根本未参透生命的本味。当父亲在他面前饮下孔雀胆的那刻,小林的眼神深深动容了,原来再大的愉悦,也比不上亲人在身边的温情。可惜小林明白的太晚,他气父亲,在台上装腔作势,假惺惺作势要喝,都只不过是他仗着父亲的宠爱,一而再地挑战父亲的爱。小林以为自己成功报复了父亲,却犯了弥天大错,他低估了父爱。
生命诚然可贵,为爱可死可生。
私以为马荣喜欢艾尔莎,多半是艾尔莎让他想起自己的妻子。他对艾尔莎,远远没达到爱的程度。小林发病,他躲着艾尔莎,多半是他心中艾尔莎比不上自己的妻子留给自己的儿子。在这场所谓的爱中,艾尔莎被彻底抛弃了。
在这段感情中,艾尔莎一直都出于弱势。她由开始的迷恋渐渐转为痴恋,丝毫没有想过对方是不是像她一样也爱了这么多。马荣在艾尔莎走后也想过她,他站在二楼,眼前的艾尔莎一闪而过,仅仅是一闪而过,他的夜孔雀就消失在他心中了。艾尔莎不一样,回到法国后,她越发想念马荣,眼神憔悴焦虑。她把对马荣的爱用在马荣喜欢的蚕卵上,亲自用体温去孵化,十几天她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寄希望于这些从马荣处带来的蚕卵上。她用心地给还未孵化的蚕卵,一圈圈摆上绿叶,仿佛这样她的蚕宝宝就能快点出世。马荣,也能被她挽回。她如此用心,潜意识里大概也猜到了她与马荣的结局,她选择用蚕来自我麻痹。
艾尔莎爱马荣,小林迷恋艾尔莎,她知道,也不拒绝。出于年轻女孩子的虚荣,艾尔莎需要小林这样的追求者。她一面感受与马荣相恋的愉悦,一面享受小林对她的迷恋。虽然不算脚踩两只船,但艾尔莎也没有多坚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知道二人关系,艾尔莎近乎发狂的原因了。因为她一时的糊涂,自导自演了一出狗血的戏剧,是个正常人都会崩溃的。
再说说建民,无论是戏里戏外,我都非常喜欢。哈哈,电影里建民略痴汉,不过很喜欢啊。社长平日里幽默风趣,演起戏来,却丝毫瞧不见平日里嬉笑的影子。他的角色,我看得并不多,建民一出场,脑海中立马浮现那人中社长沉默的嘴角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反差萌,社长的演技是真真走了心的。
建民一开始是来给艾尔莎纹身的,两人经由马荣介绍认识,不咸不淡地相识。电影里有一个建民吃力地搬鱼缸 的镜头,镜头给的很足,建民的脸很好看,年轻,踏实,坚韧。他也说不上自己为何要搬鱼缸给艾尔莎,为何要热情地帮她找椿树。两人的友情由此开始,和建民在一起,跑步,找椿树的艾尔莎脸上总挂着笑容,和建民在一起艾尔莎是那么放松,无需隐藏也无需假装,这样的艾尔莎与马荣身边的艾尔莎是截然不同的。
艾尔莎发现自己怀孕,唯一想依靠的人确是关在监狱的建民,她明知他帮不上忙,但潜意识里她就是信任他。她在他面前放声发泄,将痛苦的消息告诉他,建民可以分担她的忧愁和哀伤。建民给出一个朋友最应该给的答案,艾尔莎在最后一刻决定把孩子留下来。
夜孔雀已经得到升华,艾尔莎破茧成蝶,蜕变的成熟。在她决定留下孩子的那刻,电影一直强调的珍惜生命的主题终于得到最高的印证。艾尔莎是每一个女孩,最终这些青涩稚嫩的女孩总会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们破茧成蝶,美丽不可方物。
建民有两个小时的回家整理行李的时间,他却用这两小时纹那只未完的夜孔雀。夜孔雀未纹完,建民却已知道他的爱情已完。他说给艾尔莎的话,其实是说给他自己。他坚持用最后的时间企图唤醒沉睡的爱,夜孔雀没有完,象征着他的爱情也无疾而终。明明只差最后一步,无论是夜孔雀还是他的爱情。他最后的努力,还是没有用。夜孔雀的眼睛还没纹上,它就不会飞走。艾尔莎,你背上的夜孔雀还没纹完,你也不会离开我对吗?建民抱着最后的希望转身。
影片结尾,建民像个小孩子一样跺跺脚,艾尔莎笑得灿烂,两人同框的画面,简直温馨地想让人泪流。同样受过伤的二人,在巴黎,相识相知,到相守,并非抱团取暖,而是水到渠成,爱情,润物无声,不经意间,便温柔了时光。

夜孔雀(2015)

又名:夜孔雀·如果没有遇见你 / Night Peacock / Le Paon de Nuit

上映日期:2016-05-20(中国大陆) / 2015-08-31(釜山电影节)片长:84分钟

主演:刘亦菲 刘烨 余少群 黎明 

导演:戴思杰 / 编剧:戴思杰 Sijie Dai

夜孔雀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