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挺身而出,请命会见孙权,这对刘备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但是这件事由不得刘备的一厢情愿,孙权需要考虑江东集团的利益。
诸葛亮这个使命好完成吗?不好完成,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1)荆州集团与江东集团是世仇、有夺将之恨
2)刘备新败,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这对孙权来说,是需要仔细衡量的
3)诸葛亮27岁,他还没有非常大的名气,也没有正式的职务(刘备正式任命诸葛亮是在赤壁之战以后,军事中郎将),这样的一个身份,出使东吴,有没有分量,也是个问题
军师祭酒:无军权
军事中郎将:参谋长
军事将军:总参谋长
正是由于这种艰难才凸显出诸葛亮非凡的外交才能。
时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诸葛亮
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后,诸葛亮先见了孙权。诸葛亮见到孙权时,出场不凡。他是代表刚打败仗的政治集团来求援的,他和孙权是强弱联合。进入正题后,诸葛亮出手不凡,他不说我来求援,他从天下大事说起。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征天下。
(这个开场白非常之精彩,然后并列句,天下大乱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是天下大乱以后只有三家)
实际上在这里,诸葛亮不动声色地把他的隆中对的思想传递出来;第二个思想,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是统一战线的,把敌我友的界限画出来。政治斗争的首要问题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用这样一段形式的谈话,诸葛亮获得了与孙权平起平坐的对等低位。不动声色地把曹操和孙权置于敌对地位,把孙权拉下水。
刘备打败仗,诸葛亮只是一笔带过。
“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请将军量力处之”——诸葛亮
请将军你考虑你自己怎么办。现在麻烦在你孙权那里。为什么你麻烦呢,因为刘备虽然无用武之地,但是我也就是没了顾忌,我已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你孙将军就麻烦了,你得想一想如果你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曹操,你应该及早投降;如果你足以对抗,请立即亮出立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诸葛亮
这句话也是非常对的,我们做决策,最怕的是犹豫。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彻底。
孙权反唇相讥:“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这么说,你们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呢)
诸葛亮:“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这样的人岂敢投降,我们要抗战到底)
孙权拍案而起,刘豫州一郡之地、两万人马,仍守义不辱;我孙权十万人马,更应该反曹操,吾计决矣。
在联合曹操、对抗曹操的问题,江东集团存在很大的争论。而且江东集团也不可能是在诸葛亮来了以后才关注到曹操与形势的发展。
孙权最后为什么决定要联合刘备?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账的结果,这个时候孙权为什么犹豫不决,因为他有一些账算不清楚。
1)论亲疏,孙权与曹操亲,是姻亲,与刘备疏
2)论强弱,孙权强
3)论情感,孙权对曹操是又怕又恨,对刘备是不管死活;但是曹操把手伸到荆州来,孙权是有危机感的;
——所以,帮助刘备,引火烧身,养虎日患;不帮助刘备,唇亡齿寒。
孙权能够最终拍板,肯定是有人把账和孙权算清了。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使节,不可能完全站在孙权的角度着想。孙权不但要考虑江东集团的集团利益,还要考虑到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