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微博有一个热门话题:被父母家暴,你会原谅他们吗?
起因是一个女生向大V投稿问,“被自己爸爸骂是贱货、婊子,这种行为算过分吗?还有一些肢体行为,比如掐脖子、打耳光,应该原谅他们吗?”
下面有很多网友回复表示,妹子,你不是一个人。



上千条回复,有被家长痛骂加侮辱的:


??这些家长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做鸡”这件事?对这个行业这么了解的吗?



也有被打的:

还有一个回复,看得我直冒冷汗。我觉得这都不能算“打”了,应该算谋杀未遂:
其实都不用这条微博提醒,我们大概也都记得,小时候是怎么被家长花式教育的。
后来我还去问了周围的朋友,发现大家小时候都被打过,只有轻重之分,没有谁是例外。
基本上80、90后,没挨过家长打的都应该算是稀有动物。



考试成绩不好,先打你一顿再说。
老师说你乱搞男女关系,不管老师说得是真是假,先打你一顿再说,反正老师又不可能有错。
和别的小孩子闹矛盾,不管谁挑的事儿,先打你一顿再说,你说是别人打的你,“为什么他只打你不打别人”。
不听话,打;没规矩,打;跟家长顶嘴,打。
不打就骂,拣那些最难听的词说,反正骂了你你也不敢回嘴,反正你是个小孩子,过两年你就“忘了”。
我一个朋友,15岁的时候被老师告状,说她和同桌早恋(其实她就是和同桌打闹被老师抓住了),她爸揪着她的耳朵说她是贱货,她妈在旁边帮腔说她是婊子,“勾引男同学的骚货”。
现在她28岁了,她还没忘。



有时候想想,我们能身心完整地长大成人,没精神失常、没报复社会、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真的也挺不容易的。
虽然我们自己明白,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没让自己跑偏。



2
把这些事情用温和一点、收敛一点的方法表现出来,就是《狗十三》。
电影里的女主叫李玩,因为是女生,所以当初名字是她爸“随便起的”。
她13岁,是个普通的女孩子,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喜欢听摇滚,喜欢晚上写作业的时候,一边听歌一边吃煮的泡面。
因为和爸爸闹矛盾,她爸为了道歉,送了她一条小狗,虽然她并不是很喜欢狗。
后来她和小狗慢慢建立了感情,爱好物理的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我是机缘巧合去看的这个片子,看之前什么功课都没做,结果看到后来,心里越来越沉重。
太像了,李玩的成长过程,和大多数中国孩子都太像了。



李玩喜欢物理,小小年纪,最喜欢看的书是《时间简史》,别的孩子想的是放学后怎么偷着玩儿,她思考的是“世界上有没有平行宇宙”。
但她爸不理解,她爸看到的是她严重偏科,所以当着老师的面骂她,让他们把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英语。
李玩一喝牛奶就吐,但她爷爷奶奶不信邪,只要有机会就劝她喝,毕竟牛奶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有小孩喝不下。
然后看她接着吐。
李玩和小狗“爱因斯坦”两相作伴,为了给“爱因斯坦”加营养,还专门买猪肝拌饭给它吃。
但有一天她爷爷去菜市场遛狗的时候,不小心把狗弄丢了,李玩几次出去寻找,都没找回来。
一开始大家还很紧张,后来除了李玩,也没人在乎了。她开始叛逆,最后招来她爸一顿暴打,打得遍体鳞伤,哭得喘不上气,打完她爸又抱着她道歉,说爸爸不好,但爸爸是爱你的。



13岁的女生,没人在乎她的爱好,没人在乎她的世界,没人在乎她在乎的东西。
但每个人却都希望,她能“听话懂事”。
她爷爷弄丢了小狗,她爸和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爷爷也不是故意的”。
被强行改了兴趣小组,她爸和她说的话是“这也是为你好,你怎么还不高兴了呢”。
李玩自暴自弃地去喝酒,挨了顿打,但跟着她爸参加生意上的酒局,她爸却主动让她喝酒,讨生意伙伴的开心。
片中李玩学英语,反复提到一个词,hypocrisy,“伪善”。
在孩子的眼里,成人的世界就是充满了伪善,明明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说成“是为你好”,明明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表现得好像求之不得,明明很多事都不懂,却强行装懂,还反过来说你“小孩子懂个屁”。
谎言堆积成真相,妥协伪装成情商,懒惰修饰成洒脱,最后混成一剂毒药,给“不成熟”的人,一口喂下去。



3
片子最后,李玩终于如她爸爸所愿,“成长”了。
她可以强忍着难受喝下牛奶了。
她可以学好英语,拿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了。
她可以在她爸爸的饭局上给他长脸了。
大人的说话不算话,她可以坦然面对了,大人的反复无常,她可以一笑而过了,大人的责骂和伤害,她可以保持麻木了。
在街上偶遇了当初走失的“爱因斯坦”,她也没有和捡到“爱因斯坦”的人撕逼,没有把它领回家,因为她觉得,“爱因斯坦”跟着她不会好过,在别人的家里,也许它会更幸福。
甚至在一次她爸爸的酒局上,一位她爸重要的生意伙伴特地给她点了份红烧狗肉,“特色菜,叔叔专门给你点的”,她爸紧张地看着她,怕她翻脸,她却大口吃下去了,吃完一笑,“谢谢叔叔”。
多通情达理、多懂事的孩子啊,就像长大了的我们。



李玩的成长过程,和我们是一样的。扔掉个性吧,扔掉脾气吧,扔掉你那些伤春悲秋的小孩子思想吧。
和世界保持一致,和周围人保持一致,不听话就挨骂,不服从就打到你服,直到我们变成了狗,不能露牙齿,只能摇尾巴。
就像电影一开头,李玩戴的牙箍一样,牙齿自然生长,没病没灾,长成什么样应该是它的自由,但我们多喜欢“整齐”这个东西呀,所以要强行把它们矫正成“完美”的样子,不能有任何违背标准的地方,直到一切都变成一个模样,直到所有棱角都被磨平,直到谁也不会再反抗。
很多人看《狗十三》看哭了,它确实有一种无声处听惊雷的残忍,但它也已经足够中立、足够平和。
电影里,李玩的爸爸一直努力想做好一个父亲的角色,只是看上去完全没找到办法,他的本性并不是一个罔顾孩子的想法、我行我素的家长,他好歹还是愿意沟通的,唯一一次动手,也是“忍无可忍”。
但《狗十三》之外,现实生活里,比李玩还惨的孩子,要多少有多少。



4
8岁,你发挥失常,数学考了80分,挨了顿打。
10岁,你收集了很多动画片的贴纸,被你妈扔进垃圾桶,说你不务正业。
12岁,你写日记,上了锁藏进抽屉深处,被爸妈把日记翻出来,锁砸坏,看完之后撕成粉碎,扇了你一巴掌。
15岁,你在班上被同学欺负,你说你不想上学了,你爸揪着你的耳朵问你,你是不是想造反。
16岁,你爱上了画画,觉得自己将来可以做一个画家,爸妈说画画耽误学习,背着你给美术老师打电话,说不让你再学了。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孩子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住身为家长的权威。
孩子想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希望你做什么。
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觉得是错的,那就算它是对的,也是错的,而父母让你做的事情,就算它是错的,那也是对的。



反正最后你都会自己学会忍耐,学会逆来顺受,学会成长。
反正最后你都会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你善良守序,你温顺懂事,你从不惹麻烦,也从不尝试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事。
最后你成长得很好,你再向家长提小时候受的委屈,他们只会说,“幸亏小时候教育得当,不然你得变成什么样子!”
打,或者骂,从来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家长用他们自认为合理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亲手摧毁了任何平等沟通的可能,像一条条流水线,造出来的孩子,懂事、听话、勤奋,但眼里没有光。



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了这部电影,希望你看不懂它,这说明,你的童年很幸福。
没有人逼着你放弃你喜欢的东西,没有人用揠苗助长的方式逼着你“懂事”。
但又希望你能看懂它,因为你可能已经身为人父人母,或者未来你可能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希望你能记得自己是怎么被迫成长的,于是对你自己的孩子,少一些伤害。
之前有朋友开玩笑,说《狗十三》这个片子,估计会全民委屈,孩子看了委屈,家长看了也委屈。
家长可能会想,尽心尽力抚养孩子长大,在能力范围内都是给孩子最好的,怎么就费力不讨好呢?给ta买过那么多糖,怎么ta就只记住小时候挨了打呢?
就像李玩的爸爸,因为和第一任妻子离婚,一直拼命工作,时间上给不到李玩足够的陪伴,就用钱补偿,在他的眼里,可能也觉得自己从没有亏待过这个女儿。
虽然这只是他觉得。
这也是《狗十三》的意义,它不是为了挑起家长和孩子的矛盾而存在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家长怎样才能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孩子长大?孩子该如何看待家长的正确与错误?双方之间该如何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什么时候家长才能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以及对于教育,我们还有没有更多、更科学、更稳妥的选择?
认识一个刚怀孕的女生,也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整个人非常困惑:不能打不能骂,孩子该怎么教啊?
我一下觉得后背发凉。看来上辈人的棍棒教育还是很有用的,这样长大的我们,居然开始相信它的合理性了。

狗十三(2013)

又名:狗13 /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 Einstein & Einstein

上映日期:2018-12-07(中国大陆) / 2013-10-11(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片长:120分钟

主演:张雪迎 果靖霖 智一桐 代旭 黄诗佳 曹馨月 聂鑫 周珍 

导演:曹保平 / 编剧:焦华静 Huajing Jiao

狗十三的影评

青蜓
青蜓 •
ChoN
ChoN • 狗十三